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黄宝印:让绿色成为“一带一路”的厚重底色
7月8日,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落实全球发展倡议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主题论坛举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黄宝印应邀出席并发表了精彩的主题演讲。   演讲中,黄宝印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为沿线国家合作提供了新机遇,注入了新动能,带来了新发展。今天,绿色“一带一路”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倡议提质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黄宝印认为,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倡议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百年大计,绿色“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久久为功,以更坚决恒心和定力,广泛凝聚共识落实合作举措。   黄宝印提出了五点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一是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让绿色成为“一带一路”的厚重底色。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是坚持绿色理念先行,并建立有效交流合作平台,制定绿色发展规划,落实绿色发展政策,鼓励绿色投资,支持绿色技术,引导绿色消费。   二是以绿色金融政策引导,让投资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引擎。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项目中积极提供绿色金融支持,发挥有效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制定绿色金融发展规划,完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推动构建绿色发展金融共同体,引导绿色项目落地,让绿色投资成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动能。 三是以绿色技术保障发展,让技术为低碳转型做绿色支撑。各国共同加快投入绿色技术和专利保护法律法规,保护市场主体权益,进一步强化基于市场导向的绿色创新体系,强化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激发高校、科研院所、绿色技术创新活力。推进产学研等深度融合,加快绿色技术创新基地平台建设,通过绿色创新技术合作,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的市场化发展,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低碳转型、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四是以绿色消费拉动需求,让消费补齐“一带一路”的绿色链条。消费是经济活动的指挥棒,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重视绿色消费,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要继续重视并不断加强引导绿色消费,补齐绿色消费链条,形成完整绿色经济体系,系统性、持续性地推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   五是以绿色理论丰富实践,让理论提升沿线各国的绿色共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社会制度和经济基础,有较大差异,绿色理念在各国的现实基础也不相同,将绿色“一带一路”的魂,植入沿线国家现实需求的根,是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目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已发起“一带一路”财经类大学联盟,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模拟研究,结合各国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差异和现实基础,探索不同国家绿色发展的个性化发展策略。   黄宝印表示,未来将继续通过理论创新丰富绿色实践,坚持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理念先行,投资引导、技术支撑、消费拉动、理论创新,用新举措形成新局面,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绿色高质量发展,助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发展、新成效。
二级高级法官、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于泓:维护自由贸易港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
  7月8日,在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法治保障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主题论坛上,二级高级法官、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于泓表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以政策环境、法治环境、营商环境、生态环境等为稳步支撑,充分发挥法治护根、稳预期、立长远保障作用。   于泓表示,海南特色的司法实践突出海南生态特色,守护雨林海洋;大力加强对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平衡发展保护,促进绿色转型。   “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需要在每一项司法政策、每一个具体案件中体现。”于泓说。   据介绍,海南高院充分发挥司法服务保障职能,维护自由贸易港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环境司法经验。   海南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目前,已建立以自由贸易港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政策体系;建立环境评价监测、生态保护补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安全风险防控、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价等制度机制;全力维护自由贸易港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态环境司法实践。   目前,“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项目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工作已于今年6月启动。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厅厅长、一级高级检察官胡卫列:始终把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作为公益诉讼的重中之重来抓
  “六年来全国检察机关始终把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作为公益诉讼的重中之重来抓,案件规模占到公益诉讼案件的半壁江山。”7月8日,在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法治保障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主题论坛上,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厅厅长、一级高级检察官胡卫列发言时表示。   “公益诉讼检察是双赢多赢共赢的督促之处,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我们共同追求目标,公益诉讼检察的作用不在于追责问责,而是督促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胡卫列说,公益诉讼检察促成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为推动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和溯源治理提供参考方案,同时,公益诉讼的办案效果是各方共同参与的结果。在广义上还包括公共关系的建设和社会的参与。   据介绍,在2018年—2022年全国检察机关办理的39余万件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的公益诉讼案件中,93.9%的案件在诉前环节得到了解决。   胡卫列表示,全国检察机关坚持公益保护依靠人民、依托社会支持的开放格局。通过听证会对办案成效进行客观评价,问计于民,并凝聚多部门、多层级对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共识,明确案件延伸的全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开发等后续工作,促进制度建设完善,巩固办案成效,防止问题反弹。
中国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孙佑海:构建预防性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体系
  “我国在预防性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开展这一方面,是有一定成绩的。”7月8日,在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法治保障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主题论坛上,中国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孙佑海表示。   他说,预防性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有利于强化环境司法,完善环境治理体系;有助于防御环境风险,提升环境治理效能;有助于实现环境公共利益的多元保护,有效化解环境问题。   孙佑海表示,在环境司法实践当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固有的观念影响到预防性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的审理;预防性公益诉讼案实行单轨制存在结构性重大问题;预防性的措施具体形式不够丰富,有的面临理论争议等。   孙佑海建议,法院不仅仅要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对引起重大的环境问题可以适当的关口前移;将预防性行政公益诉讼作为预防性公益诉讼制度的重点内容;将环境风险的识别制度作为预防性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实施的、需要进一步细化;要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法,增强环境影响的预防性制度;将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的要求纳入到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当中;丰富预防性措施的实施内容。
贵州省司法厅副厅长胡勇:打造立法矩阵,助力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
  “充分发挥地方立法小切口、有特色、易操作的特点,突出问题导向,以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为目标,厚植生态文明法治优势,为贵州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提供坚强法治保障。”7月8日,在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法治保障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主题论坛上,贵州省司法厅副厅长胡勇表示。   据介绍,贵州省司法厅坚持先行先试,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作用,加快构建和完善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地方生态环境法规规章体系。   通过创新立法规划编制机制、创新规划计划督促落实机制、创新预备立法项目管理机制、创新立法风险评估机制等方式,提升生态文明立法的质量。   贵州省司法厅在编制五年立法规划时,深化生态文明立法系统布局研究,提出打造生态文明立法矩阵,重点考虑和优先安排涉及生态文明方面的立法项目,将21部涉及生态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规章纳入立法规划,力推未来五年内每年有生态文明领域正式立法项目,形成相互呼应相辅相成生态文明立法矩阵,充分发挥规模效应。   “我们将继续保持创新意识和先行先试的责任担当,立足贵州实际突出贵州特色,做强立法品牌,护航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建设,使贵州青山常在碧水长流。”胡勇表示。
一级高级法官、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副庭长李明义:中国特色环境资源审判体系已基本建成
“当前,中国特色环境资源审判体系已基本建成,下一步的工作是要通过更加深入的理论研究,更加完备的科学制度设计,更加精细化的裁判规则体系建设,推动环境资源审判专门化向纵深发展。”7月8日,在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法治保障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主题论坛上,一级高级法官、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副庭长李明义表示。   加强和完善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绿色转型的必然要求。李明义说,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扎实推进环境资源审判机构审判机制、审判理念、审判程序、审判团队“五位一体”的专门化体制建设,强化顶层设计和政策指引,实现专门化审判机制全覆盖,加快建设科学高效的制度体系和务实管用的裁判规则体系,审理一批标志性的重大典型案例,有力提升了生态环境司法保障水平。   李明义指出,对于环境资源审判的理论研究一方面要强调其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系统保护等现代环境司法理念落地落实。另一方面,还要将环境司法理念与民法、行政法、刑法等传统部门法基础理论研究相融合。   截至今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共发布环境资源司法解释21部,司法政策18部,指导性案例35件,典型案例32批353件,基本实现了对环境资源审判各领域的全覆盖。   “环境资源审判的专门化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裁判规则的专门化。只有实现裁判规则体系化的专门化,环境资源审判才能从传统部门领域中相对独立出来。”李明义表示。
江西省司法厅一级巡视员邓奕强:法治护航生态文明示范区,努力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2022年江西省空气优良天数比例92.1%,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93.6%,主要河流水质优良比例99%。”7月8日,在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法治保障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主题论坛上,江西省司法厅一级巡视员邓奕强表示,江西将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全面发力,纵深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更好发挥法治对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   他表示,江西省聚焦良法善治,着力打牢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法治根基;聚焦严格执法,着力构筑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法治屏障;聚焦司法保护,着力打造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法治引擎;聚焦法润人心,着力浓厚生态文明实验区的法治氛围。   据介绍,江西省首创环境公益诉讼生态环境修复资金监管模式,依法设立专门从事生态环境保护的公益性社会组织,江西高院与该基金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公益信托的形式委托该基金会管理和监督使用全省法院环资案件生态环境修复的资金,通过创新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执行方式,促进生态环境修复落到实处。   创新建立生态环保检察机构与刑事机构、纪检监察机关监督贯通协同机制,完善生态环保检察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2022年全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首次突破1000件,达到1078件,赔偿金额达到1.6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