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中国社科院潘家华: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是全球生态文明转型的重要平台与窗口
9月25日,2024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研讨会在贵州省贵阳市开幕。研讨会现场,来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不同国际性组织的专家代表针对论坛成果智库建设、多领域协同、全年长效合作机制等建言献策。动静记者窦爱莉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生态环境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特邀专家潘家华。窦爱莉:今年是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召开的第十一年,您怎么看待这次论坛研讨会的召开?潘家华:贵阳生态文明国际论坛是我们国内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际性论坛,经过这11年的发展和积累,已经有很好的国际影响力。2023年,联合国达成了阿联酋共识,明确规定各个国家要在2025年的2月份提交2035年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各个国家都在提供,这就是我们的共同立场,所以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有远见,在2009年就开始举办搭建这样一个平台——贵阳生态文明国际论坛,是全球就生态文明转型中的重要平台和窗口。窦爱莉:您已经是多次参加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了。那么今年您以咨询委员会中方召集人的身份来参加论坛,新身份对您来说有什么新感受?潘家华:通过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研讨会这样一个平台,我们要推进全球生态文明转型的进程,把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向世界加以传播,把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做得更加扎实,咨询委员会必须要发挥我们的作用,为论坛提供智力支撑,所以我们也有一种使命感。窦爱莉:从2021年开始,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进入了全面创新举办的阶段,那么您对未来我们会议的发展有什么期待?潘家华:未来,我们要增加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系统性。怎样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怎样来引领全球的生态文明导向,都需要系统梳理;在理论范式这方面也要做一些工作。生态文明是一种有别于工业文明的全新发展方式,那么与工业文明有什么区别?优势在哪?怎样进行可持续发展?有很多理论的东西需要加以梳理和完善;第三,我们要走向世界,要为世界所认知、所认同、所接受、所实践,那么生态文明论坛的国际性、引领性才会发挥更好的效果。
ICLEI朱澍:把中国城市生态文明好经验向全球分享
9月25日,2024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研讨会举行,近百位中外嘉宾分享绿色转型经验,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对于2025年论坛议题设置有什么建议?接下来如何推动务实合作?动静记者现场专访了宜可城-地方可持续发展协会(ICLEI)东亚秘书处主任兼首席代表朱澍。朱澍表示,对于2025年论坛主题设置十分认同,尤其是其中多元共治体系板块,正是宜可城-地方可持续发展协会最为关心的领域。他认为,城市和城市化在全球环境治理当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号召城市积极参与论坛,并且召开以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转型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朱澍建议,在论坛闭会期间,需要持续推进论坛和全球广大城市、特别是南方发展中国家城市之间的交流,用国际化的叙事方式进一步分享包括贵阳和贵州省其他城市在内的中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推动全球城市环境治理和发展转型。过去三年,贵州能耗强度累计下降8.1%,绿色经济占比达到46%。朱澍说,贵州目前在电动公交、新能源电池等领域形成了很好的绿色发展经验,培育众多优质绿色低碳企业,宜可城作为全球最大、有2500多个城市会员组成的地方政府间合作网络,将积极推动低碳环保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把先进的技术和解决方案推送给全球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城市,转化成他们的政策和实际的行动,解决在城市发展具体问题。新闻背景:宜可城-地方可持续发展协会,是全球最大的地方政府间可持续发展合作组织之一,是在联合国的支持下,由地方政府联合发起的非营利、全球性的地方政府间合作组织。其会员来自120多个国家的2500多个地方政府,旨在促进地区、城市间的政策、技术和经验交流及项目合作,以进一步改善全球地方和城市环境。
TNC张小全:用实践案例做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全球影响力
9月25日,2024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研讨会举行,近百位中外嘉宾分享绿色转型经验,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对于2025年论坛议题设置有什么建议?接下来如何推动务实合作?动静记者现场专访了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中国项目首席科学官张小全。张小全认为,针对2025年论坛“共谋全球生态文明,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理念,可通过论坛发布“问题榜单”,广泛吸引世界各界参与,提出全球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特别是针对贵州在生态保护中面临的具体问题进行榜单发布,吸引国内外相关机构和基金会带着项目来,进一步引导国际先进经验在贵州进行实践转化,在这个过程中凝结创新成果,例如在碳金融、水金融等方面,打造更多生态产品范式。张小全表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已成功举办15年,成果丰硕,未来将积极参与论坛合作伙伴机制建设,在此前发布的赤水河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基础上,围绕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加强合作,推动贵州在生态文明上出新绩。“我们正在参与设计赤水河生态保护公益基金,众人拾柴火焰高,相信随着更多国际知名机构参与进来,将进一步扩大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国际影响,我们非常有信心。”张小全说。张小全表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已成功举办15年,成果丰硕,未来将积极参与论坛合作伙伴机制建设,在此前发布的赤水河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基础上,围绕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加强合作,推动贵州在生态文明上出新绩。“我们正在参与设计赤水河生态保护公益基金,众人拾柴火焰高,相信随着更多国际知名机构参与进来,将进一步扩大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国际影响,我们非常有信心。”张小全说。新闻背景: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成立于1951年,总部在美国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市,是国际上最大的非营利性的自然环境保护组织之一。TNC一直致力于在全球保护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陆地和水域,维护自然环境、提升人类福祉。1998年,TNC应邀进入中国开展保护工作,近二十多年来TNC已将其保护项目逐步扩展到全国。中国TNC总部位于北京。目前在云南、四川、河南、内蒙古、浙江、上海、深圳以及长江流域开展不同类型的保护项目。
论道·宋 鑫: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发展见证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
宋鑫(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这次会议的主题叫“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我的理解有这么几点:第一个是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进一步的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里专门提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化,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重要的一个特征,同时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再学习,再落实,再传播。        第二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绿色发展离不开国际合作。在座的各位无论是政府,是国际组织还是企业,都应该身在其中。最近北京连续多少天高温,据说最近一个时期全球的平均温度都比过去高了一些。尼泊尔的副议长讲到,他也十分关注喜马拉雅山他那一侧的变化和污染问题,这就说明了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另外一个是关于论坛本身,作为中国节能的参与者,从2009年就有幸和当时的贵阳政府合作,以及后来在2011,2013等若干重要的时段我们都是积极的参与,也见证了生态文明贵阳论坛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成为向全球展示中国生态文明绿色低碳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这都是值得欣喜的,通过这个论坛的发展也见证了我们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强化与贵州政产学研深度合作
“践行‘两山’理念,紧抓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等重大机遇,必将推动贵州成为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模范,再创佳绩!”7月7日,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科技引领绿色发展”主题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表示。作为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主题论坛之一,本论坛邀请国内外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围绕喀斯特生态环境与自然利用,双碳、地下水、污染防治、绿色智能等方面,共同探讨科技引领绿色发展的创新路径,对推进生态文明现代化建设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薛其坤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科技创新,南方科技大学作为双一流高校具有人才与科研的优势,在助力生态文明发展方面责无旁贷。   目前,南方科技大学引进全职院士,包括社科奖获得者等世界顶级大师在内的全职院士45人,750位教研系列教师中具有各种国家人才称号超过60%,最新公布2023年泰晤士亚洲大学排名中南科大位列内地高校的第8,综合实力在不断增加和提升。   2022年南方科技大学与贵州省人民政府签订了《共同建设贵州绿色产业技术研究院》,实现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进一步融合,让科技创新赋能贵州生态文明发展。未来,南科大将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践行“明德求是、日新自强”的校训精神,强化与贵州政产学研的深度合作,为贵州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会长郭承站:贵州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排头兵
“近年来,全国涌现出了多个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区域,贵州省成为典型的代表。”7月7日,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科技引领绿色发展”主题论坛上,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会长郭承站表示。贵州牢牢守好生态底线,深入实施大生态战略,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绿色发展与生态质量相得益彰。全省中心城市空气优良天数高于98%,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100%,森林覆盖率超过62%,绿色经济占比接近50%,生物多样性居于全国的前列,三十项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成果列入国家推广清单……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先行区、典型的优等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排头兵。“生态资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科技创新是绿色发展的引擎。”郭承站指出,生态环保事业蕴含着巨大的市场,生态环保产业是战略新兴产业,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力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是高科技应用的主阵地,是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的支撑力量。近年来,我国生态环保产业科技创新成果显著,烟气超低排放、垃圾焚烧发电等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10年环境技术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球环境技术发明专利申请量超过60%;近5年生态环境领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2项,融合环境技术进步奖141项;获奖项目近3年产值超过1200亿元,涉及专利5000项……科技创新在推动生态环保产业发展方面的成效明显,贵州省在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也走在了全国的第一方阵。郭承站希望,搭建政产学研服务专用一体化的平台,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迈进。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将持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将以本次论坛为契机,与各地党委政府、高校院所、企业一道,全面推动科技创新和生态环保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全力以赴支持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等交流平台的建设和举办。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丛强:建立喀斯特社会-生态系统科学与城乡发展的目标
“我们对喀斯特自然生态系统中水、土壤、生态系统演替和退化,生态过程、生态功能的关系,以及导致西南喀斯特生态系统脆弱性的问题,已经有了科学的理解。但我们对整个生态系统现有发展规律,特别是把社会系统放到自然系统里去研究两者相互作用关系的问题,亟待我们去理解和解决。” 7月7日,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科技引领绿色发展”主题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原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刘丛强作主题演讲,在全球变化大背景下,详细阐述了喀斯特可持续发展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方法,提出了建立喀斯特社会-生态系统科学与城乡发展的目标。 “城乡一体化、乡村振兴是我们国家高度关注的问题,是实现喀斯特地区、脆弱生态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的问题。”刘丛强表示,城乡在生活、经济、工业、教育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区别,要实现脆弱生态系统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有待于用新的科学理念去解决。他提出,喀斯特贫困和生态系统的脆弱化交织在一起,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需要创新科学理论与管理实践,系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社会治理能力、喀斯特人口素质,更系统地用科学哲学观来考虑,推动科学、政策、技术的应用,真正实现科学的社会价值。“如何发展好我们的经济,广泛考虑广大人民的福祉,让大家过上美好的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大家所需要关注的。”刘丛强希望,真正把社会系统放到自然系统里面,构成一个完整的喀斯特系统来开展有关的科学问题研究,需要新的科学范式、新的科学理念,这样才有利于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