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曾贤刚:尽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促进乡村生态振兴
  “传统的乡村生态振兴机制已经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必须尽快建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7月8日下午,在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主题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曾贤刚围绕《乡村生态振兴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作主题演讲。   曾贤刚说,针对当前一些农村地区的农民对于乡村振兴参与感不够强等问题,可以通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来化解。该机制可以为各种乡村生态产品的可持续生产和运营提供长效的资金供给、有效的市场激励机制以及多元化、市场化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指的是将生态产品所具有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生态保护补偿、市场经营开发等手段体现出来,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贯穿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的核心概念,乡村生态振兴则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内容,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耦合关系。”曾贤刚说,通过构建和完善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引导更多的乡村绿色低碳产品参与市场交易,能够有效地促进乡村生态振兴。   曾贤刚认为,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各地可以采取多样化模式和路径,科学合理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例如,依托不同地区独特的自然禀赋,可以采取人放天养、自繁自养等原生态种养模式提高生态产品价值;科学运用先进技术实施精深加工,拓展延伸生态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快培育生态产品市场经营开发主体,鼓励盘活废弃矿山、工业遗址、古旧村落等存量资源,提升教育文化旅游开发价值等等。   如何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增值?曾贤刚建议,可以通过鼓励打造特色鲜明的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提升生态产品溢价;建立和规范生态产品认证评价标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产品认证体系;鼓励实行农民入股分红模式,保障参与生态产品经营开发的村民利益等方式来实现。
国家乡村振兴局开发指导司原副司长刘晓山:让生态文明之风拂润万千和美乡村
  “我们应该携手努力,共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7月8日,国家乡村振兴局开发指导司原副司长、民进中央参政议政特邀研究员刘晓山在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主题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如何让生态文明之风拂润中华大地上的万千和美乡村?刘晓山谈了三点想法。   ——让生态文明赋能万千和美乡村建设。随着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我国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全国各地乡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人们向往的乡村生活,已逐步从“有没有”的需求温饱型转向“好不好”的生态健康型,生态良好环境下的宜居宜业和美生活,成为广大城乡居民新要求、新期盼、新共识。因此,要让生态文明成为建设万千和美乡村的重要动力,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让绿色乡村成为千万和美乡村的底色。绿色乡村建设作为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推进生态文明与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底色,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政治任务。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需要主动担当、通力协作,有力有序推进绿色乡村建设落地见效,我认为应该在“四推行一倡导”上下功夫,即推行绿色规划、推行绿色设计、推行绿色建设、推行绿色管护、倡导绿色生活。   ——用制度保障促进万千绿色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绿色乡村建设,面临着很多亟待破解的现实矛盾和问题,需要做大量工作。我认为,在推进绿色乡村建设上要发挥制度优势,让制度保障万千和美乡村实现,应重点强化统筹协调,强化能力提升,强化政策保障,强化社会参与。   “衷心祝愿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继续发挥国际交流合作优势,强化使命担当,积极贡献智慧,为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再立新功,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刘晓山说。
贵大副校长、教授吴攀:贵州已经把矿山治理纳入“一体化”治理系统
  7月7日,在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主题论坛”上,贵州大学副校长、教授吴攀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贵州实践”作精彩主题报告。   吴攀介绍了矿山环境治理的背景和国家需求、矿山环境污染与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实践等内容。   在吴攀看来,如今,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已经成为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们已经把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纳入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点线面结合,立体式、系统性、全方位开展,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实践等,全方位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吴攀说。     贵州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煤、磷、锰、锌、锑、铝等优势矿产显著;分布相对集中,规模大,质量较好,主要矿产资源潜力大,远景好;共伴生矿产较多。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对贵州在矿产资源开发和绿色矿山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贵州是如何开展矿山环境治理呢? “通过流域治理,实施一矿一策,即一个区域一个办法来进行综合处理,我们的探索长达20余年。”吴攀讲述了矿山环境治理的难度,尤其是在喀斯特地貌发育的贵州,水文地质环境更为复杂,进一步增加了治理难度。   吴攀介绍,治理矿山污染,首先要把污染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对此,贵州提出了一个以物理工程、化学稳定和生态修复的模式,包括地下水、地表,以及生态各方面综合治理的模式。   “同时,贵州持续加强矿山废渣治理。目前,通过长期的努力和投入,贵州已完成90%以上的历史遗留渣土废渣治理工作。”吴攀说。   报告中,吴攀还例举了高硫煤矸石堆场无土快速生态修复技术、麻江某废弃煤矿山修复等生动鲜活治理经验案例。   “全面加强矿区质量保护,加强矿山综合治理,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吴攀表示,会继续探索做好西南喀斯特地区矿山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为推动贵州实现“富矿精开”高质量发展作贡献。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加强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迫在眉睫
“请大家看这张图,右边是晨昏线,左边是万家灯火,这是中国的气象卫星拍摄的当前祥和安静的地球家园。”7月9日,在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绿色发展国际青年论坛上,全国青联常委、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用一张卫星图开启了他的主旨演讲。张兴赢说,从客观事实可以看到,整个地球系统正在经历着以变暖为周期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特征,并且陆地的增长显著高于海洋。观测显示,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在不断增高,冰川退缩,海平面上升。 “气候变化关系到整个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张兴赢说,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域之一,气候变化会对粮食生产、水资源、生态、能源等领域安全和经济发展带来挑战。随着地球气温的升高,极端事件发生的频率也会随之增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如何更好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张兴赢表示,加强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迫在眉睫,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这项工作需要从科学、政策等方面持续发力,更需要全民共同参与。“气候变化的减缓行动植根于社会发展的意愿,青年参与显得尤其重要。未来的绿色世界已经打开,等待更多的青年去探索。”他呼吁,希望在座的各位朋友和全球的青年朋友积极行动起来,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共同保护好我们的地球。
全国青联委员、贵州鸿巨热力集团总经理石永: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血液中去
  “贵州省六盘水市是中国南方城市为数不多的集中供暖的城市之一,靠的是钢厂炼钢过程中散发的余热给城市供暖。”7月9日,在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绿色发展国际青年论坛上,全国青联委员、贵州鸿巨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石永与7名国内外青年代表分享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成果。   “六盘水最开始是靠燃煤进行集中供暖,这面临着很大的环保压力。后来,我们组织了十几名平均年龄只有30岁的年轻团队,各处调研并反复论证设计,最终把燃煤改为钢厂余热回收为主要热源的供暖模式。”石永说,通过建成供热能力近200MW的城市供暖规模,对比燃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近5万吨。   近年来,为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鸿巨热力坚持走“以天然气为基础能源,与多种可再生能源智能耦合”的发展模式。例如,在六盘水市中联汇熙项目中,该公司利用“燃气+空气能”模式,相比燃气锅炉供暖可节约能源成本约22元/㎡;在建设与投产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实现冷、热、电三联供,达到能源的梯级利用,相较于传统供能模式碳排放量减少约716吨/年。   石永说,公司以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为发展纲领,通过合理利用天然气能源,结合地热源、空气源、水源等多种可再生能源互补利用,以智慧热网实现科学管理,最大限度提高能源利用率,合理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在工程建设方面,鸿巨热力还引入大量创新施工技术,以提高建造能力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例如,基于喀斯特地貌下的非开挖技术和在工程端使用高端智能制造产品等等。截至目前,公司的技术提升使得城市道路减少破坏近5万平方米,林地破坏减少近10万平方米,河道破坏减少2万平方米,有效保护了城市环境和自然资源。   “未来,公司将继续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血液中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提升自我革新能力与智能制造能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共进,为建设美丽贵州不懈奋斗。”石永说。
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刘科:绿色甲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碳中和核心就是用风能、太阳能取代化石能源。相比化石能源,风能、太阳能价格非常便宜,但受到季节和日照的影响,即使‘风光互补’,1年中的一半时间仍没有风能和太阳能,不能连续稳定生产能源。”7月7日,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科技引领绿色发展”主题论坛上,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刘科,从绿色甲醇未来应用的角度,分析了风能、太阳能、电能、氢能4个核心能源未来的应用前景,指出要实现碳中和,需要长期储能技术。   “液体是人类最佳能源载体。液体的能量密度高,可以通过管路实现低价、长距离跨海输送。”刘科介绍,相比传统化石能源,氢气的能量密度小,是元素里最小的分子,容易产生泄漏引发爆炸的危险。未来,燃料电池研究进步,绿色甲醇的基础设施可以供燃料电池使用,利用车上的甲醇和水可以制氢,用于燃料电池储能和供电。“有足够的太阳能、风能,我们就可以用足够便宜的绿色液体取代汽油,这是未来碳中和的核心。”刘科表示,贵阳在甲醇汽车方面的发展模式和样本,给全球甲醇汽车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过去10几年的时间,贵阳使用甲醇汽车近2万辆,没有发生任何甲醇的毒性公共安全事故。这些数据为人类使用甲醇能源提供了非常的宝贵的经验。   刘科认为,1套绿色甲醇的液体基础设施,可以供未来3代汽车使用。目前,人类已经花费几万亿美金、几十万亿液体设施投入,不应该被“扔掉”——重新修建快充站和加氢站,既不现实、也不科学。未来,应利用便宜的风能、太阳能,将氢气能上管网的,尽量上网;上不了管网的,转成液体储下来。“在中国西部高原,沿着西气东输管线绑一根小管线,就能让甲醇自动流到北上广深,用于开车和发电。我们在广州42个山顶基站,用甲醇和水制氢技术,已经给基站供电5、6年的时间,取得的良好效果。”刘科介绍。
鄂尔多斯市副市长吉日木图: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治理典范 诚邀大家走进世界暖城鄂尔多斯
  7月9日,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高质量发展市长论坛—绿色转型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主题论坛在贵阳举行,鄂尔多斯市副市长吉日木图作主题演讲。   “从祖国北疆黄河‘几’字弯鄂尔多斯,来到‘多彩林城’贵阳,与大家共话绿色发展、共襄绿色盛举。很荣幸、也很高兴。”吉日木图在演讲中表示,希望借助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这一优质平台,向与会嘉宾介绍一个“生态赋能、绿色发展、充满活力”的世界暖城—鄂尔多斯。   位于内蒙古西南部、黄河“几”字弯腹地的鄂尔多斯,蒙古语意为“众多的宫殿”,内融京津冀,周联晋陕甘宁,外通“中俄蒙经济走廊”,是国家“呼包鄂榆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和“排头兵”,西北地区最富活力、最具潜力的新生增长极。   吉日木图介绍,曾经的鄂尔多斯黄沙滚滚、沙进人退,生态十分脆弱。近年来,鄂尔多斯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本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和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区被联合国确定为全球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这里生态在变美。   坚持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快构筑能源、现代煤化工、新能源和羊绒四个世界级产业。始终坚持生态惠民理念,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思路,大力发展林沙产业、现代农牧业和生态旅游业,并与老百姓搭建利益连接机制,实现绿富同兴。   全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的现代化公园城市,“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成为现实,荣获国家“绿化模范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等称号,在这里生活会觉得很干净、很文明、很安全。   同时,鄂尔多斯致力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连续3年在内蒙古营商环境评估中排名第一,获评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投资环境质量十佳城市和投资热点城市等称号,来到这里投资兴业会享受到最优质的创业环境。   “诚邀大家满怀期待地走进吉祥鄂尔多斯,满怀信心地选择开放鄂尔多斯,一同感受温暖世界的城市鄂尔多斯的别样风采。”吉日木图说。
守护绿水青山的贵州公益诉讼检察实践!省检察院检察长王永金在“法治保障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发言摘要
  日前,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落下帷幕,贵州省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王永金在期间举行的“法治保障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主题论坛进行了《守护绿水青山的贵州公益诉讼检察实践》主旨发言,以下是记者整理后的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又闻天下泉,半落黔中鸣。”王永金说,近年来,贵州检察机关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公益诉讼检察全过程:2014年,在全国率先探索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制度,金沙县检察院起诉县环保局案是共和国历史上首例行政公益诉讼案件,被中国法学会、环保部评为生态环境治理保障制度创新最佳事例;2015年,在全国首批开展提起公益诉讼试点工作,锦屏县检察院起诉县环保局案是试点后全国首判;2016年,在全国首创发布生态环境保护检察白皮书;2019年,办理全国首例传统村落行政公益诉讼案;2021年,办理全国首例耕地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2022年,办理全国首例“电捕野生蚯蚓”民事公益诉讼案。2014年以来,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2.4万件,为守护贵州山水“颜值”更高、贵州大地“气质”更佳提供了坚实司法保障。   坚持在大局下行动,主动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大战略”。服务大局、为民司法,是新时代检察工作最根本的使命担当。贵州检察机关坚决担起时代使命、履行法律职责,服务保障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一是筑牢“两江”上游屏障。贵州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肩负着“上游责任”。认真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开展长江流域非法捕捞整治、红水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赤水河流域保护等系列专项行动,办理了一批大要案,用“检察蓝”护航“两江绿”。在乌江专案中,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02件,督促治理污染水域50亩,用心呵护贵州“母亲河”。又如,在赤水河治理专项工作中,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00件,促使750家企业升级排污设施,让“英雄河”“美酒河”长治久清。   当好“青山”生态卫士。贵州是中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山地与丘陵面积占92.5%,森林覆盖率62.8%,有赤水丹霞、梵净山、云台山等世界自然遗产。贵州检察机关紧盯森林资源公益损害突出问题,高质效开展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生动诠释“不负青山”的价值理念。比如,设立梵净山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室,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20件,“梵净山金顶摩崖刻字案”获央视、新华社、检察日报等媒体关注报道。又如,在“中国天眼”宁静区,办理一起非法采伐林木的民事公益诉讼案,起到良好的警示作用。保护耕地稀缺资源。贵州坡地多、平地少,俗称“九山半水半分田”。贵州检察机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探索诉前保全、禁止令、惩罚性赔偿等措施,办理民事公益诉讼案件682件,彰显了守护“中国饭碗”的检察担当。贵州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12个、中国传统村落757个,数量全国第一。贵州检察机关一体推进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000件,在全国率先开展传统村落保护专项工作,助力“留住美丽乡愁”。   在创新中履职,全力推动法律监督质量效率动力“大变革”。贵州检察机关探索生态修复新模式。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检察,目的在于保护和修复。秉承恢复性司法理念,探索“异地补植复绿”模式,联合相关部门共建补植复绿基地160个,建成了全国首个省级生态司法修复示范基地、首个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态修复基地。探索“碳汇+检察”模式,以认购碳汇方式替代生态环境损害修复,共认购碳汇量1.5万吨,助力打通“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司法转换通道。   建立专项推动新机制。专项推动具有集中性、机动性、靶向性、震慑性等突出特点。贵州检察机关针对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领域,开展碧水润家园、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专项行动,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清理纠正和监督整改突出问题。比如,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中,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874件,生活污水、土壤污染等问题得到有效整治。开拓系统治理新实践。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提出“抓系统、系统抓”的治理模式。“抓系统”就是从个案入手“解剖麻雀”,发现和督促解决行业领域的普遍性问题;“系统抓”就是突出打防并举,通过检察建议督促堵漏建制、规范行为。比如,在白云区麦架河污染行政公益诉讼案中,督促采砂行业整改防尘降噪措施不到位、露天开采等问题,以个案办理推动了行业治理。又如,黔东南州检察院立足办案实践,在全国率先推动“公益诉讼守护传统村落”写进地方性法规。   搭建数字监督新平台。贵州检察机关坚持以应用为牵引、实战为导向,研发法律监督模型5个,建立“掌上拍”“随手拍”等举报平台,努力把数字检察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检察最大增量。比如,南明区检察院研发“随手拍”举报平台,累计接到生态环境公益诉讼举报线索340条,根据线索办理案件230件。    推动构建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共享“大格局”。生态文明建设是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人人参与的大众工程。贵州检察机关认真落实“双赢多赢共赢”理念,最大限度凝聚起守护绿水青山的法治合力。针对大江大河保护治理“上下游不同步、左右岸不同行”的问题,贵州检察机关牵头召开渝川滇黔“赤水河、乌江流域生态保护检察协作”联席会议,并会签跨区域协作机制,参与渝川黔滇藏青“长江上游生态保护检察协作机制”,促使滇、黔两省四地检察机关会签“北盘江水系跨区域协作机制”,协力守护“一江碧水、两岸青山”。推动“检政联动”,构建共同治理格局。与水利部长江委、珠江委及省水利厅建立“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与省生态环境厅建立“检察机关与生态环境部门衔接配合五项制度”,与省河长办、林长办建立“河长+检察长”“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实现政府部门与检察机关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同题共答。推动“司法协同”,提升法律监督质效。探索民事公益诉讼司法确认制度,办理案件480件,促进在诉前化解公益性矛盾纠纷、及时修复受损生态。比如,遵义市检察院联合法院出台《关于办理检察民事公益诉讼司法确认案件的指引》。推动“全民参与”,凝聚生态保护合力。依托“益心为公”云平台,发动3000名志愿者,支持和监督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工作,提升办案质量和监督效能。加强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法治宣传,建立全国首个检察生态环境保护警示教育基地,以我省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工作为主题,创作国内首部生态环境保护题材院线电影《我是检察官》,入选全国“70年70部优秀政法题材影视作品”,让生态公益法治走进了千家万户、融入了百姓生活。   王永金说,守护贵州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是贵州检察义不容辞的责任、孜孜不倦的追求。贵州检察机关将坚持以高质效法律监督守护高质量生态环境,为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作出新的贵州检察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