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贵州省水利厅厅长周登涛:推动新时代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贵州水土流失面积较峰值时期减少了3.1万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升到74.03%。”7月8日,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共建人水和谐美丽中国”主题论坛上,贵州省水利厅厅长周登涛发言时介绍说。   近年来,贵州各级党委政府深刻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四区一高地”主定位,坚持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持续加强人为水土流失监管,全省水土保持状况持续好转。   周登涛说,贵州省水利厅坚持把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结合起来,强化责任压实,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坚持把机制创新与贵州实际结合起来,统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提升治理成效;坚持将权力下放与加强监管结合起来,深入贯彻落实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生产建设项目监督管理,有效防治人为水土流失;坚持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相结合,强化水土保持基础支撑建设,为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奠定基础。   “我们将继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四定四水”原则,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齐抓预防保护治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周登涛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防灾减灾永远在路上
7月8日,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共建人水和谐美丽中国”主题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在作主旨演讲时亮明了自己的观点——防灾减灾永远在路上。 崔鹏强调,特别是气候变化下,山洪减灾风险是在明显增大,这为人居安全和多灾山区的乡村振兴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山洪灾害防治仍然是山区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和非常重要的技术保障。   贵州是一个多山地区,滑坡、泥石流、山洪等灾害频发、多发,对人类生产生活甚至生命安全都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要把地灾防治做得更好,首先要发展新的方法或技术,把潜在滑坡诊断得更清楚,把潜在的灾害源确定得更准确。其次是健全灾害风险管理体系,进行防灾减灾的教育和培训,让老乡能够认识到灾害的风险,同时也具备临灾时处置灾害或者保护自己生命的技能。”崔鹏说。   如何应对极端天气对我国的影响?崔鹏给出了答案——要进一步研究极端天气和对灾害引发的几率,进一步预防做好应对极端天气导致灾害的技术应对。  “每个人都应该为减碳、气候变化进程的调控作出贡献,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社会治理,使气候变暖进程得到有效控制,也能从根本上控制极端天气事件出现的频率。”崔鹏说。
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副司长边广琦:国际论坛高峰对话为贵州乃至全国新型储能产业培育建言献策
“通过本次国际论坛暨高峰对话的举办,共同剖析研判能源转型和新型储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碰撞思想火花,为贵州乃至全国新型储能产业培育建言献策。”7月7日,在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17个主题论坛之一的“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国际论坛暨绿色发展企业家高峰对话”上,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副司长边广琦这样表示。   边广琦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型储能发展。近年来我国新能源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自2020年起,新能源新增装机规模连续三年超过了1亿千瓦,新能源发电装机和发电量持续快速增长为能源安全保供提供了新的可行路径,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以不可逆转的态势加速推进。与此同时,新能源发电固有的间歇性、波动性、随机性特征,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型储能因为具有布局灵活、响应迅速、建设周期短等优势,正在受到日益提升的关注和认可,已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和基础设施。自2021年以来,国家能源局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初步构建起以顶层设计文件为引导,以项目管理、调度运用、市场机制等专项政策为支撑,以试点示范、人才培养、标准体系等共性政策为保障的行业发展政策体系,为各级政府、行业企业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带动我国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化快速进步,应用场景不断丰富,装机规模迅速增长,截至2022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870万千瓦。同时,作为新技术、新产业,新型储能可持续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深化认识、创新突破。   在新型储能技术创新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深入推进多元化发展。既要鼓励集中式储能建设,也要支持分散式储能创新发展。既要发展锂离子电池,也要鼓励液流电池、压缩空气、飞轮等技术多元化发展,积极助力构建更加安全可靠的新型能源体系。   在新型储能发展战略布局方面,要抓住重要窗口期,加快实现产业化发展。“十四五”“十五五”时期是我国新型储能发展的关键期、窗口期,各方面要持续加强全球新型储能技术和产业发展形势研判,加快健全新型储能创新发展环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夯实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化发展基础。   在新型储能发展实践中,要统筹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切实推动储能产业安全发展。安全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各方面在工作中要统筹全产业链安全、项目全生命周期安全,加快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大投入,切实保障新型储能设施安全可靠。要加强新型储能安全应急相关技术研究,促进新型储能安全发展。   边广琦表示,贵州有很好的新型储能发展基础,在综合能源系统等技术创新与示范应用方面,率先探索了宝贵经验;贵州磷、锰等资源丰富,形成了一批电化学储能产业链企业。通过本次国际论坛暨高峰对话的举办,共同剖析研判能源转型和新型储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碰撞思想火花,为贵州乃至全国新型储能产业培育建言献策。
贵阳市委常委、贵安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王嶒:以绿色低碳发展助推高质量发展
  7月8日,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落实全球发展倡议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主题论坛上,贵阳市委常委、贵安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王嶒作精彩主题演讲。 王嶒认为,“绿色低碳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贵安新区在贵州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和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加快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承担着重大的使命。   王嶒介绍,贵安新区的一大优势是拥有良好的自然山水,高峰山山峰锦绣,云漫湖童趣盎然。万亩樱花园如云似雪,月亮湖、新月湖波光粼粼,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资源。   王嶒说,将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以自然为美,以山水为景,不断优化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坚持生态立市战略,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快打造生态城市、文明城市和创新城市,推动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生活和绿色文明。   贵安新区将全力实施绿色生产行动,重点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抓好绿色生产,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生态产业化方面,贵安新区将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山地旅游、生态康养、高效绿色农业、宁夏经济等,推动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产业生态化方面,自觉把节能减排绿色低碳落实到产业布局项目建设的各方面,大力发展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现代经济体系,围绕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池及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大力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力争到2025年,区域绿色经济占比要达50%左右。   全力实施绿色消费行动,开展绿色机关、绿色商场、绿色学校、绿色楼宇、绿色家庭的创建试点,实施政府采购绿色的示范计划,完善政府采购绿色产品的目录库,到2025年政府采购的绿色产品占比力争达到80%以上。全力实施绿色生活行动,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的标准,持续打好污水管网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攻坚战,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的绿色化改造,大力推动绿色出行。目标到2025年,居民小区、产业园区实现充电桩全覆盖。   全力实施绿色文明行动,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的保卫战,积极推广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经验,大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化治理,确保生态环境持续良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贵安新区空气常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造福子孙后代。
毕节市黔西化屋村党支部书记许蕾:让化屋村成为全国乡村振兴新典范、绿色发展新样板
  7月8日,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落实全球发展倡议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主题论坛举行。毕节市黔西化屋村党支部书记许蕾向大家讲述了化屋村将绿水青山有效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蝶变故事。   “化屋村位于贵州省毕节市东部乌江源头的六冲河畔,风景优美,文化历史悠久,化屋意思就是悬崖下的村寨,是一个昔日被悬崖峭壁阻隔的苗族小山村。”许蕾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一系列惠民政策的持续精准发力,化屋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功地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如今的化屋村山清水秀,人人安居乐业,处处充满生机活力。 许蕾说,“在2021年的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视察,首站就来到了我所工作的化屋村,听取乌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保护、实施禁渔禁捕等情况的汇报。2021年是化屋村发展历程当中最有意义的一年。”   许蕾介绍,化屋村依托乌江源百里画廊的天然山水风光和苗族村寨的优势,大力实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先后荣获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国家级殊荣。昔日的穷山村成功蝶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村,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目前,化屋村不断夯实产业发展的基础,建成了旅游公路、化屋码头、游客服务中心、露营基地、停车场、生态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化屋村集群化地推进民宿建设,建成民宿24家,床位近400张,深度推进文化+旅游、农业+旅游等多产业融合发展,开办扶贫车间,不断提升化屋农特产品的附加值,推出黄粑、王家羊肚菌、五星枇杷等系列的特色旅游商品,研发民族文创产品近100种,建成苗绣文创展厅5个,推动民族产业的繁荣发展。   通过全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打造了5G+数字乡村统一治理平台,推进乡村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和厕所革命,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让绿色成为化屋发展最靓丽的底色。   2021年以来,化屋村旅游人次突破9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3亿元,人均纯收入达2.5万元。村民们吃上了生态旅游饭,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许蕾表示,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把化屋村乡村产业发展好,生态环境保护好,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好,社会治理效能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好,努力把化屋村成全国乡村振兴新典范、绿色发展新样板。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黄宝印:让绿色成为“一带一路”的厚重底色
7月8日,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落实全球发展倡议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主题论坛举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黄宝印应邀出席并发表了精彩的主题演讲。   演讲中,黄宝印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为沿线国家合作提供了新机遇,注入了新动能,带来了新发展。今天,绿色“一带一路”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倡议提质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黄宝印认为,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倡议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百年大计,绿色“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久久为功,以更坚决恒心和定力,广泛凝聚共识落实合作举措。   黄宝印提出了五点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一是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让绿色成为“一带一路”的厚重底色。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是坚持绿色理念先行,并建立有效交流合作平台,制定绿色发展规划,落实绿色发展政策,鼓励绿色投资,支持绿色技术,引导绿色消费。   二是以绿色金融政策引导,让投资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引擎。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项目中积极提供绿色金融支持,发挥有效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制定绿色金融发展规划,完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推动构建绿色发展金融共同体,引导绿色项目落地,让绿色投资成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动能。 三是以绿色技术保障发展,让技术为低碳转型做绿色支撑。各国共同加快投入绿色技术和专利保护法律法规,保护市场主体权益,进一步强化基于市场导向的绿色创新体系,强化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激发高校、科研院所、绿色技术创新活力。推进产学研等深度融合,加快绿色技术创新基地平台建设,通过绿色创新技术合作,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的市场化发展,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低碳转型、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四是以绿色消费拉动需求,让消费补齐“一带一路”的绿色链条。消费是经济活动的指挥棒,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重视绿色消费,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要继续重视并不断加强引导绿色消费,补齐绿色消费链条,形成完整绿色经济体系,系统性、持续性地推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   五是以绿色理论丰富实践,让理论提升沿线各国的绿色共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社会制度和经济基础,有较大差异,绿色理念在各国的现实基础也不相同,将绿色“一带一路”的魂,植入沿线国家现实需求的根,是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目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已发起“一带一路”财经类大学联盟,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模拟研究,结合各国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差异和现实基础,探索不同国家绿色发展的个性化发展策略。   黄宝印表示,未来将继续通过理论创新丰富绿色实践,坚持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理念先行,投资引导、技术支撑、消费拉动、理论创新,用新举措形成新局面,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绿色高质量发展,助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发展、新成效。
二级高级法官、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于泓:维护自由贸易港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
  7月8日,在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法治保障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主题论坛上,二级高级法官、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于泓表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以政策环境、法治环境、营商环境、生态环境等为稳步支撑,充分发挥法治护根、稳预期、立长远保障作用。   于泓表示,海南特色的司法实践突出海南生态特色,守护雨林海洋;大力加强对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平衡发展保护,促进绿色转型。   “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需要在每一项司法政策、每一个具体案件中体现。”于泓说。   据介绍,海南高院充分发挥司法服务保障职能,维护自由贸易港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环境司法经验。   海南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目前,已建立以自由贸易港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政策体系;建立环境评价监测、生态保护补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安全风险防控、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价等制度机制;全力维护自由贸易港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态环境司法实践。   目前,“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项目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工作已于今年6月启动。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厅厅长、一级高级检察官胡卫列:始终把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作为公益诉讼的重中之重来抓
  “六年来全国检察机关始终把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作为公益诉讼的重中之重来抓,案件规模占到公益诉讼案件的半壁江山。”7月8日,在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法治保障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主题论坛上,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厅厅长、一级高级检察官胡卫列发言时表示。   “公益诉讼检察是双赢多赢共赢的督促之处,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我们共同追求目标,公益诉讼检察的作用不在于追责问责,而是督促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胡卫列说,公益诉讼检察促成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为推动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和溯源治理提供参考方案,同时,公益诉讼的办案效果是各方共同参与的结果。在广义上还包括公共关系的建设和社会的参与。   据介绍,在2018年—2022年全国检察机关办理的39余万件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的公益诉讼案件中,93.9%的案件在诉前环节得到了解决。   胡卫列表示,全国检察机关坚持公益保护依靠人民、依托社会支持的开放格局。通过听证会对办案成效进行客观评价,问计于民,并凝聚多部门、多层级对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共识,明确案件延伸的全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开发等后续工作,促进制度建设完善,巩固办案成效,防止问题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