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守护绿水青山的贵州公益诉讼检察实践!省检察院检察长王永金在“法治保障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发言摘要
  日前,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落下帷幕,贵州省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王永金在期间举行的“法治保障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主题论坛进行了《守护绿水青山的贵州公益诉讼检察实践》主旨发言,以下是记者整理后的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又闻天下泉,半落黔中鸣。”王永金说,近年来,贵州检察机关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公益诉讼检察全过程:2014年,在全国率先探索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制度,金沙县检察院起诉县环保局案是共和国历史上首例行政公益诉讼案件,被中国法学会、环保部评为生态环境治理保障制度创新最佳事例;2015年,在全国首批开展提起公益诉讼试点工作,锦屏县检察院起诉县环保局案是试点后全国首判;2016年,在全国首创发布生态环境保护检察白皮书;2019年,办理全国首例传统村落行政公益诉讼案;2021年,办理全国首例耕地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2022年,办理全国首例“电捕野生蚯蚓”民事公益诉讼案。2014年以来,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2.4万件,为守护贵州山水“颜值”更高、贵州大地“气质”更佳提供了坚实司法保障。   坚持在大局下行动,主动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大战略”。服务大局、为民司法,是新时代检察工作最根本的使命担当。贵州检察机关坚决担起时代使命、履行法律职责,服务保障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一是筑牢“两江”上游屏障。贵州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肩负着“上游责任”。认真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开展长江流域非法捕捞整治、红水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赤水河流域保护等系列专项行动,办理了一批大要案,用“检察蓝”护航“两江绿”。在乌江专案中,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02件,督促治理污染水域50亩,用心呵护贵州“母亲河”。又如,在赤水河治理专项工作中,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00件,促使750家企业升级排污设施,让“英雄河”“美酒河”长治久清。   当好“青山”生态卫士。贵州是中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山地与丘陵面积占92.5%,森林覆盖率62.8%,有赤水丹霞、梵净山、云台山等世界自然遗产。贵州检察机关紧盯森林资源公益损害突出问题,高质效开展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生动诠释“不负青山”的价值理念。比如,设立梵净山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室,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20件,“梵净山金顶摩崖刻字案”获央视、新华社、检察日报等媒体关注报道。又如,在“中国天眼”宁静区,办理一起非法采伐林木的民事公益诉讼案,起到良好的警示作用。保护耕地稀缺资源。贵州坡地多、平地少,俗称“九山半水半分田”。贵州检察机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探索诉前保全、禁止令、惩罚性赔偿等措施,办理民事公益诉讼案件682件,彰显了守护“中国饭碗”的检察担当。贵州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12个、中国传统村落757个,数量全国第一。贵州检察机关一体推进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000件,在全国率先开展传统村落保护专项工作,助力“留住美丽乡愁”。   在创新中履职,全力推动法律监督质量效率动力“大变革”。贵州检察机关探索生态修复新模式。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检察,目的在于保护和修复。秉承恢复性司法理念,探索“异地补植复绿”模式,联合相关部门共建补植复绿基地160个,建成了全国首个省级生态司法修复示范基地、首个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态修复基地。探索“碳汇+检察”模式,以认购碳汇方式替代生态环境损害修复,共认购碳汇量1.5万吨,助力打通“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司法转换通道。   建立专项推动新机制。专项推动具有集中性、机动性、靶向性、震慑性等突出特点。贵州检察机关针对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领域,开展碧水润家园、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专项行动,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清理纠正和监督整改突出问题。比如,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中,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874件,生活污水、土壤污染等问题得到有效整治。开拓系统治理新实践。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提出“抓系统、系统抓”的治理模式。“抓系统”就是从个案入手“解剖麻雀”,发现和督促解决行业领域的普遍性问题;“系统抓”就是突出打防并举,通过检察建议督促堵漏建制、规范行为。比如,在白云区麦架河污染行政公益诉讼案中,督促采砂行业整改防尘降噪措施不到位、露天开采等问题,以个案办理推动了行业治理。又如,黔东南州检察院立足办案实践,在全国率先推动“公益诉讼守护传统村落”写进地方性法规。   搭建数字监督新平台。贵州检察机关坚持以应用为牵引、实战为导向,研发法律监督模型5个,建立“掌上拍”“随手拍”等举报平台,努力把数字检察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检察最大增量。比如,南明区检察院研发“随手拍”举报平台,累计接到生态环境公益诉讼举报线索340条,根据线索办理案件230件。    推动构建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共享“大格局”。生态文明建设是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人人参与的大众工程。贵州检察机关认真落实“双赢多赢共赢”理念,最大限度凝聚起守护绿水青山的法治合力。针对大江大河保护治理“上下游不同步、左右岸不同行”的问题,贵州检察机关牵头召开渝川滇黔“赤水河、乌江流域生态保护检察协作”联席会议,并会签跨区域协作机制,参与渝川黔滇藏青“长江上游生态保护检察协作机制”,促使滇、黔两省四地检察机关会签“北盘江水系跨区域协作机制”,协力守护“一江碧水、两岸青山”。推动“检政联动”,构建共同治理格局。与水利部长江委、珠江委及省水利厅建立“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与省生态环境厅建立“检察机关与生态环境部门衔接配合五项制度”,与省河长办、林长办建立“河长+检察长”“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实现政府部门与检察机关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同题共答。推动“司法协同”,提升法律监督质效。探索民事公益诉讼司法确认制度,办理案件480件,促进在诉前化解公益性矛盾纠纷、及时修复受损生态。比如,遵义市检察院联合法院出台《关于办理检察民事公益诉讼司法确认案件的指引》。推动“全民参与”,凝聚生态保护合力。依托“益心为公”云平台,发动3000名志愿者,支持和监督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工作,提升办案质量和监督效能。加强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法治宣传,建立全国首个检察生态环境保护警示教育基地,以我省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工作为主题,创作国内首部生态环境保护题材院线电影《我是检察官》,入选全国“70年70部优秀政法题材影视作品”,让生态公益法治走进了千家万户、融入了百姓生活。   王永金说,守护贵州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是贵州检察义不容辞的责任、孜孜不倦的追求。贵州检察机关将坚持以高质效法律监督守护高质量生态环境,为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作出新的贵州检察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朴世龙:科学构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可持续管理系统
7月8日,在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全球生态文明智库高峰论坛: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共同推动完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主题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朴世龙作了题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在“碳中和”目标中的作用》的主旨演讲。   陆地和海洋碳汇到底起多大的作用?朴世龙介绍,2012年至2021年的全球碳收支情况显示,工业活动排放二氧化碳达351亿吨。   朴世龙说,如人类排了100%,大气里面累加的浓度只有48%,剩下部分被陆地和海洋所吸收。陆地贡献是29%,海洋贡献是29%。如果我们没有陆地和海洋的碳汇,二氧化碳的浓度会是现在的二倍左右。可见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重要性。   朴世龙提到,中国是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占全球人工林的25%左右。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目前的23.04%。根据遥感数据显示,我国是植被绿度增加最大的国家。贵州的植被生产力很好,过去几十年,变绿的区域占全省面积的99%,显著变绿的区域占97%。其中,中幼龄林占比较大,中幼龄林处于高生长阶段,短期内具有较高的固碳速率。但长期来看,随着整体林龄的增加,成熟林和老龄林比例上升,碳汇能力也将逐步降低。   “什么时候造林?在哪里植树造林?都需要进行综合规划。”朴世龙说,要科学构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可持续管理系统,“多数据、多过程、多尺度、多方法”相融合,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计量体系,为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科学依据。
贵州省水利厅厅长周登涛:推动新时代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贵州水土流失面积较峰值时期减少了3.1万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升到74.03%。”7月8日,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共建人水和谐美丽中国”主题论坛上,贵州省水利厅厅长周登涛发言时介绍说。   近年来,贵州各级党委政府深刻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四区一高地”主定位,坚持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持续加强人为水土流失监管,全省水土保持状况持续好转。   周登涛说,贵州省水利厅坚持把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结合起来,强化责任压实,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坚持把机制创新与贵州实际结合起来,统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提升治理成效;坚持将权力下放与加强监管结合起来,深入贯彻落实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生产建设项目监督管理,有效防治人为水土流失;坚持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相结合,强化水土保持基础支撑建设,为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奠定基础。   “我们将继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四定四水”原则,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齐抓预防保护治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周登涛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防灾减灾永远在路上
7月8日,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共建人水和谐美丽中国”主题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在作主旨演讲时亮明了自己的观点——防灾减灾永远在路上。 崔鹏强调,特别是气候变化下,山洪减灾风险是在明显增大,这为人居安全和多灾山区的乡村振兴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山洪灾害防治仍然是山区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和非常重要的技术保障。   贵州是一个多山地区,滑坡、泥石流、山洪等灾害频发、多发,对人类生产生活甚至生命安全都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要把地灾防治做得更好,首先要发展新的方法或技术,把潜在滑坡诊断得更清楚,把潜在的灾害源确定得更准确。其次是健全灾害风险管理体系,进行防灾减灾的教育和培训,让老乡能够认识到灾害的风险,同时也具备临灾时处置灾害或者保护自己生命的技能。”崔鹏说。   如何应对极端天气对我国的影响?崔鹏给出了答案——要进一步研究极端天气和对灾害引发的几率,进一步预防做好应对极端天气导致灾害的技术应对。  “每个人都应该为减碳、气候变化进程的调控作出贡献,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社会治理,使气候变暖进程得到有效控制,也能从根本上控制极端天气事件出现的频率。”崔鹏说。
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副司长边广琦:国际论坛高峰对话为贵州乃至全国新型储能产业培育建言献策
“通过本次国际论坛暨高峰对话的举办,共同剖析研判能源转型和新型储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碰撞思想火花,为贵州乃至全国新型储能产业培育建言献策。”7月7日,在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17个主题论坛之一的“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国际论坛暨绿色发展企业家高峰对话”上,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副司长边广琦这样表示。   边广琦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型储能发展。近年来我国新能源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自2020年起,新能源新增装机规模连续三年超过了1亿千瓦,新能源发电装机和发电量持续快速增长为能源安全保供提供了新的可行路径,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以不可逆转的态势加速推进。与此同时,新能源发电固有的间歇性、波动性、随机性特征,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型储能因为具有布局灵活、响应迅速、建设周期短等优势,正在受到日益提升的关注和认可,已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和基础设施。自2021年以来,国家能源局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初步构建起以顶层设计文件为引导,以项目管理、调度运用、市场机制等专项政策为支撑,以试点示范、人才培养、标准体系等共性政策为保障的行业发展政策体系,为各级政府、行业企业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带动我国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化快速进步,应用场景不断丰富,装机规模迅速增长,截至2022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870万千瓦。同时,作为新技术、新产业,新型储能可持续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深化认识、创新突破。   在新型储能技术创新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深入推进多元化发展。既要鼓励集中式储能建设,也要支持分散式储能创新发展。既要发展锂离子电池,也要鼓励液流电池、压缩空气、飞轮等技术多元化发展,积极助力构建更加安全可靠的新型能源体系。   在新型储能发展战略布局方面,要抓住重要窗口期,加快实现产业化发展。“十四五”“十五五”时期是我国新型储能发展的关键期、窗口期,各方面要持续加强全球新型储能技术和产业发展形势研判,加快健全新型储能创新发展环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夯实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化发展基础。   在新型储能发展实践中,要统筹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切实推动储能产业安全发展。安全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各方面在工作中要统筹全产业链安全、项目全生命周期安全,加快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大投入,切实保障新型储能设施安全可靠。要加强新型储能安全应急相关技术研究,促进新型储能安全发展。   边广琦表示,贵州有很好的新型储能发展基础,在综合能源系统等技术创新与示范应用方面,率先探索了宝贵经验;贵州磷、锰等资源丰富,形成了一批电化学储能产业链企业。通过本次国际论坛暨高峰对话的举办,共同剖析研判能源转型和新型储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碰撞思想火花,为贵州乃至全国新型储能产业培育建言献策。
贵阳市委常委、贵安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王嶒:以绿色低碳发展助推高质量发展
  7月8日,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落实全球发展倡议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主题论坛上,贵阳市委常委、贵安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王嶒作精彩主题演讲。 王嶒认为,“绿色低碳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贵安新区在贵州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和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加快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承担着重大的使命。   王嶒介绍,贵安新区的一大优势是拥有良好的自然山水,高峰山山峰锦绣,云漫湖童趣盎然。万亩樱花园如云似雪,月亮湖、新月湖波光粼粼,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资源。   王嶒说,将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以自然为美,以山水为景,不断优化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坚持生态立市战略,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快打造生态城市、文明城市和创新城市,推动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生活和绿色文明。   贵安新区将全力实施绿色生产行动,重点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抓好绿色生产,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生态产业化方面,贵安新区将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山地旅游、生态康养、高效绿色农业、宁夏经济等,推动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产业生态化方面,自觉把节能减排绿色低碳落实到产业布局项目建设的各方面,大力发展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现代经济体系,围绕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池及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大力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力争到2025年,区域绿色经济占比要达50%左右。   全力实施绿色消费行动,开展绿色机关、绿色商场、绿色学校、绿色楼宇、绿色家庭的创建试点,实施政府采购绿色的示范计划,完善政府采购绿色产品的目录库,到2025年政府采购的绿色产品占比力争达到80%以上。全力实施绿色生活行动,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的标准,持续打好污水管网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攻坚战,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的绿色化改造,大力推动绿色出行。目标到2025年,居民小区、产业园区实现充电桩全覆盖。   全力实施绿色文明行动,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的保卫战,积极推广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经验,大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化治理,确保生态环境持续良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贵安新区空气常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造福子孙后代。
毕节市黔西化屋村党支部书记许蕾:让化屋村成为全国乡村振兴新典范、绿色发展新样板
  7月8日,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落实全球发展倡议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主题论坛举行。毕节市黔西化屋村党支部书记许蕾向大家讲述了化屋村将绿水青山有效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蝶变故事。   “化屋村位于贵州省毕节市东部乌江源头的六冲河畔,风景优美,文化历史悠久,化屋意思就是悬崖下的村寨,是一个昔日被悬崖峭壁阻隔的苗族小山村。”许蕾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一系列惠民政策的持续精准发力,化屋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功地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如今的化屋村山清水秀,人人安居乐业,处处充满生机活力。 许蕾说,“在2021年的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视察,首站就来到了我所工作的化屋村,听取乌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保护、实施禁渔禁捕等情况的汇报。2021年是化屋村发展历程当中最有意义的一年。”   许蕾介绍,化屋村依托乌江源百里画廊的天然山水风光和苗族村寨的优势,大力实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先后荣获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国家级殊荣。昔日的穷山村成功蝶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村,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目前,化屋村不断夯实产业发展的基础,建成了旅游公路、化屋码头、游客服务中心、露营基地、停车场、生态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化屋村集群化地推进民宿建设,建成民宿24家,床位近400张,深度推进文化+旅游、农业+旅游等多产业融合发展,开办扶贫车间,不断提升化屋农特产品的附加值,推出黄粑、王家羊肚菌、五星枇杷等系列的特色旅游商品,研发民族文创产品近100种,建成苗绣文创展厅5个,推动民族产业的繁荣发展。   通过全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打造了5G+数字乡村统一治理平台,推进乡村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和厕所革命,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让绿色成为化屋发展最靓丽的底色。   2021年以来,化屋村旅游人次突破9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3亿元,人均纯收入达2.5万元。村民们吃上了生态旅游饭,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许蕾表示,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把化屋村乡村产业发展好,生态环境保护好,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好,社会治理效能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好,努力把化屋村成全国乡村振兴新典范、绿色发展新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