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冉景丞:探索生态廊道建设 厚植梵净山生态本底
  7月7日,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主题论坛”上,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冉景丞分享了贵州梵净山区域探索生态廊道建设的经验。   “生态廊道是构建区域完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冉景丞介绍,生态廊道是关联两个或多个生态斑块的一个区域,而这个区域可以实现不同景观斑块间的物种、物质、能量流动,实现基因交流,有益于维持生态相对稳定的区域。   “被誉为‘世界独生子’的黔金丝猴目前仅栖息在梵净山区域,且基本集中在梵净山北部区域。”冉景丞说,目前,黔金丝猴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栖息地和活动空间,正面临着栖息地破碎化、人为活动频繁、森林演替方向改变(竹林泛滥)、同域分布藏酋猴竞争、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水源等缺乏、植被演替、疾病、外来物种等)一系列威胁因素影响,科学合理建设生态廊道非常必要。   据了解,今年1月以来,武陵山水修复工程围绕梵净山所在的印江、松桃和江口三县启动了生态廊道建设,呈带状地种植供黔金丝猴栖息和捕食的武当玉兰、风杨等植被,进一步优化林分组成,厚植梵净山生态本底。   冉景丞介绍,通过建立通道、植被修复、生境再造、种群调控(移除与拓展)等工程性建设手段,拓展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生存和活动空间。同时,要在生态补偿等政策层面给予支持,并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和生态旅游等,规划社区行为,降低人类活动干扰。   冉景丞介绍,在梵净山生态廊道建设中,他们主要开展了本底调查、问题分析、目标判定、规划设计(工程与社区)、建设管理、监测评估、适时修正等工作。   调查工作开展以来,在原有安置红外相机的基础上,调查组在保护区范围内针对黔金丝猴主要活动区域、潜在活动区域开展了大量的红外相机新增安装工作,顺利捕捉到了不少黔金丝猴活动影像,帮助研究黔金丝猴生存习性。   冉景丞认为,目前,贵州的自然保护地几乎涵盖了贵州的所有生态系统,如一颗颗闪亮的珍珠,遍布四山八水,但这些亮点相对孤立,没有形成生态网络。未来,希望可以通过生态廊道建设发挥更大的生态功能。
挪威水环境研究院执行院长拉尔森·索尔杨:利用法律手段和金融杠杆落实生态方案
“我第一次来贵阳是在30年前。从那时开始,我多次来到贵阳,在研究方面和很多的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合作,特别是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可以说,我的科研生涯中有一半左右的论文都是和环境、和中国的环境与地质相关的。”7月7日,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科技引领绿色发展”主题论坛上,挪威水环境研究院执行院长拉尔森·索尔杨说。30年时间,他见证贵阳在环境治理中取得非常显著的成效,空气质量优良。“欧洲环境的情况与中国非常类似,我们面对着很多类似的挑战,比如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正日益突出,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环境风险,其中包括环境污染所带来的潜在风险。”拉尔森·索尔杨介绍,人类发展程度越高,人们带来的“环境足迹”也就越明显。现场,他用图表的方式,展示了人类活动对于陆地和海洋环境的变化和影响。“欧洲对于环境政策订立的目标非常高。从农田到餐桌,涉及提高食品安全、粮食安全,以及改变当地农民与农村生活状态等问题,主要通过减少污染排放,增加生物多样性来实现这些政策目标。”拉尔森·索尔杨表示,这个挑战难度非常大,高效农业发展和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矛盾。  “为了真正利用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我们可以通过法律作为武器。”拉尔森·索尔杨介绍,欧洲正在考虑新的立法《自然恢复法》,利用法律的手段,以及商业和金融的杠杆,把生态解决方案进行落实,考虑如何设计相应的融资机制,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应对气候变化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城市和山地的森林改善气候环境,用坡地来改善洪涝灾害的情况,用河滩改善当地的自然状况……”拉尔森·索尔杨分享在环境治理中的经验:“近些年,中国城市绿化做得非常好,给当地环境带来了积极的效应。我们不仅是造公园,让自然变得更加美丽,并不是只追求视觉上的改善——我们还可以利用湖泊、池塘、小型水体、内陆湿地、红树林、滨海湿地、珊瑚礁等水下植被,净化我们的环境,甚至滩涂、沙丘都可以发挥相应的作用。”
世界气象组织助理秘书长张文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带来的挑战
“气候系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的稳定与健康直接关系到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土地的肥沃、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众多生态系统服务。”世界气象组织助理秘书长张文建表示,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全球气候系统正在发生剧烈变化,极端的天气事件频发,生态系统遭受前所未有的压力。   7月8日下午,“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应对”论坛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举行,世界气象组织助理秘书长张文建出席并致辞。 张文建表示,气候资源也是贵州非常宝贵的资源,但是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应对不好极端天气事件,会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   “我们应该加强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之间的研究,直击这个挑战。”张文建说,生态、气候、天气都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局地所能掌控的,因此首先需要加强国际合作解决这一问题。   其次,还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创新,只有通过深入的科学研究,才能把这些规律摸透,只有及时拥抱新科技,才能把我们的工作、服务、应对做得好,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利用新科技可使得我们的发展更持续、更绿色。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张文建表示,还需要加强公众意识和参与,通过教育、宣传等举措,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的认识和关注,鼓励大家采取行动,减少碳排放,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生态。
经合组织驻华高级顾问海博:“我喜欢贵州,这是一个满眼见绿之地!”
“贵州成为大家都特别喜欢的一个旅游目的地绝非偶然,这得益于先天的自然生态和政府的大力保护,让来到这里的人们满眼见绿、心旷神怡。”   7月8日至9日,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在爽爽贵阳火热开展。其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驻华高级顾问海博接受天眼新闻记者专访时说:“我特别喜欢贵州,喜欢这里的生态植被和宜人气候,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感受太美妙了!” 三方“视角”阐释环保要义   在他看来,贵州的自然资源特别丰富,在生态文明建设、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如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更需要我们携手沟通、加强交流,一起寻找解决的办法。”海博认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是一个非常好的国际交流平台,可以帮助各个国家相互学习分享经验,以探讨、解决包括碳达峰、碳中和在内的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等问题。   而在谈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如何更好地互相转化发展时,他从普通百姓、企业经营者以及政府视角的不同做法逐个分析。“生态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和经济目标,更在方方面面影响着老百姓的生活,因而,大众也应清楚了解并支持环保对于提升生活水平以及改善环境的目的意义。”   而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则需要把生态保护理念融入他们的经营模式,全面提升环保理念,共同参与环保工作,主动自觉地将环保措施践行至生产的全过程。 政府层面不仅要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引领百姓和企业经营者全面加入环保事业,也要帮助他们意识到,环保技术革新有可能带来一些积极的生活影响和新的商机,从而促进全民参与环保工作中。   “人在城中,如临林中”   十多年前,海博曾到访贵州,当时就被这里优良生态和宜人气候所吸引。此番再来,他不但惊异于贵阳大都市般的城市化新面貌,“人在城中,如临林中”的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交相辉映的一幅生态美好画卷更令他眼前一亮。   他说,贵州的城市发展速度很快,以金阳新区为代表的新城现代化程度和规模都令人印象深刻,而政府在城市规划里,将注意力集中在绿地和绿色文化的妥善保留与融合建设等一系列做法也让他大为赞赏。“所以不管是从哪里来,例如从机场到市中心,抑或是从另外一个城市到贵阳,随处可见绿地,这特别棒!”  这次来到贵阳,海博还特地去参观了贵州的地质博物馆,对于地质文化十分感兴趣。他坦言,作为贵州的标志性的建筑物,博物馆里展出的每一块岩石、每一道纹理都印刻着历史的痕迹,昭示出千百年来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值得大家深入了解。 “对于贵州,我还想探索更多,希望下次有时间来,还可以去其他城市走访、旅行,充分感受贵州的生态之美。”海博期待地说。
欧洲青年协会主席、欧洲气候公约大使德扬·伊利奥斯基:每个人都应切实担起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
7月9日下午,以“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为主题的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圆满闭幕。欧洲青年协会主席、欧洲气候公约大使德扬·伊利奥斯基在闭幕式致辞中表示,气候变化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人都应切实担负起责任。“气候变化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人都有责任。为了创造一个更具气候适应力的未来,我们需要每个人都能够参与制定气候解决方案。“德扬·伊利奥斯基说,这这意味着创造一个对所有人都更健康、更公平的未来,十分重要。   德扬·伊利奥斯基说,广大青年人是气候行动的贡献者、变革者和创新者。我们也借此机会倡议,青年人不仅要热衷和推广环保理念,还应更加努力提升环保技能,做应对气候变化的贡献者,共创美好未来,努力打造更加可持续、更具包容性的世界。“广大青年人要选择感兴趣的方向,产生影响、拥抱可能。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保持积极的态度,不要停止尝试,不要因为失败而停滞不前。永远保持乐观,积极思考,永不放弃。”德扬·伊利奥斯基呼吁,现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更加可持续、更具包容性和韧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