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部长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杂志上发表署名文章《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谱写美丽中国建设黄河崭新篇章》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党中央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生态环境部系统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重大国家战略,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流域高质量发展。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关心黄河的保护和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的足迹遍布黄河沿线9省(区),两次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生态环境部系统要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的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坚决贯彻落实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全过程和各方面。  (一)准确把握保护和发展关系,把大保护作为关键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黄河流域各省区都要坚持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谋划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不利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事,坚决不能做”“沿黄河开发建设必须守住生态保护这条红线,必须严守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用强有力的约束提高发展质量效益”。这是对统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关系的定向定调。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正确政绩观,始终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要将黄河流域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验区,紧密结合比较优势和发展阶段,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优化调整区域经济和生产力布局,把经济活动限定在资源环境可承受范围内,通过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夯实流域高质量发展基础。要把大保护作为关键任务,通过打好环境问题整治、深度节水控水、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明显改善流域生态面貌。  (二)统筹发展和安全,守牢生态安全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构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拥有三江源、祁连山等多个国家公园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扎实推进黄河大保护,确保黄河安澜,是治国理政的大事”“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提高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要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的复杂深刻影响,从安全角度积极应对,全面提高灾害防控水平,守护人民生命安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维护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我们要深刻认识到,黄河一直“体弱多病”,生态脆弱区分布广、类型多,极易发生退化;水资源十分短缺,开发利用率高达80%,远超40%的生态警戒线;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污染积重较深,洪水威胁仍然存在。要把维护生态安全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硬杠杠”,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突破底线。要以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增强生态屏障质量效能为出发点,健全黄河流域生态安全防护体系,综合提升上游“中华水塔”水源涵养能力、中游水土保持水平和下游湿地等生态系统稳定性,构筑坚实稳固、支撑有力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要加快解决长期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安全风险,强化危险废物、尾矿库等重点领域环境隐患排查,及时妥善科学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  (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基地”“要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推动流域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黄河流域煤炭储量丰富,基础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实力较强,但产业结构总体偏重,部分地区“一煤独大”“一油独大”,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面临较大压力。要坚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全方位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有多少汤泡多少馍”,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集约节约发展之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从供需两端入手,落实好能耗双控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淘汰落后产能和生产工艺,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要优化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格局,对三江源、祁连山等生态功能重要的地区,突出保护生态和涵养水源,创造更多生态产品。  (四)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充分尊重和顺应自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尊重规律,摒弃征服水、征服自然的冲动思想”“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尊重规律,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上中下游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只有结合实际、尊重规律,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以必要的人工修复,才能促进生态系统健康发展。要充分尊重自然生态系统自身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依靠自然的力量恢复生态系统平衡,对受损严重、依靠自身难以恢复的区域,主动采取科学的人工修复措施,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上游产水区重在维护天然生态系统完整性,一体化保护高原高寒地区独有生态系统,有序实行休养生息制度。上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流失治理和荒漠化防治,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沙则沙、宜荒则荒。下游要加强河道和滩区环境综合治理,建设绿色生态走廊,加大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  (五)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黄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把系统观念贯穿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过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黄河上游局部地区生态退化、土地沙化,中游水土流失依然严重,下游河口三角洲自然湿地萎缩,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交织,坚持系统观念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原则。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要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系统性和完整性出发,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岸上水里、城市农村以及流域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推动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污染防治,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  (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建立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工作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关系,增强一盘棋意识,在重大问题上以全局利益为重”“要把握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放眼长远认真研究,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立足于全流域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要胸怀“国之大者”,从战略和全局高度谋划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增强为子孙计、为万代谋的历史自觉。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建立健全流域跨区域协作机制,更加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既要保持“一茬接着一茬干”的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又要增强“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  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沿黄河省(区)和各相关部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黄河生态保护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经过不懈努力,黄河流域水质2023年首次提升到优,干流连续两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向好,生态变化遥感调查评估显示,近20年植被“绿线”向西移动约300公里。  (一)突出环境问题整治攻坚持续深入  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查实了一批以引黄调蓄、生态调水之名行“挖湖造景”之实的突出问题,解决了一批生态破坏、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垃圾处理不当等“老大难”问题。紧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现沿黄河省(区)627个问题,已整改完成496个。组织拍摄制作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紧盯2021年和2022年披露的295个问题整改,已完成整改235个。持续开展汛期尾矿库污染隐患排查治理,完成黄河流域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域周边尾矿库治理整改70座。  (二)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成效明显  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流域污染防治纵深推进。着力推进清洁取暖和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强化锅炉、工业炉窑综合治理。实施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沿黄河省(区)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专项行动,深入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和支流消劣整治,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和农村黑臭水体治理。2023年黄河流域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较2019年下降了17.9%;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91%,首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1.5%,基本消除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  (三)流域生态系统质量稳步提升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推动设立黄河口、祁连山等国家公园。雪豹、白唇鹿、岩羊等大型野生动物重现黄河源,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鸟类种群数量增加到373种。实施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秦岭东段洛河流域等18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选取一批重大工程开展生态环境成效评估,健全生态环境问题及时发现和处置工作机制。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完成黄河流域生态状况调查评估,连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常态化开展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  (四)生态环境风险有效防控  紧盯“一废一库一品一重”等高风险领域,以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化工园区为重点,深入开展黄河流域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稳妥有序化解各类环境风险。完成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破坏和污染状况调查评价。开展黄河流域固体废物倾倒排查整治,严厉打击非法转移和倾倒等违法犯罪行为。持续提升环境应急能力,完成306条重点河流“一河一策一图”编制,推动建立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  (五)绿色低碳发展扎实推进  建立流域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严格生态环境准入,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城市环境治理结构转型升级。建立绿色通道,加快能源保供、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沿黄河产煤大省增产保供关键作用有效发挥,上游和“几字弯”地区风电光伏基地加快建设。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黄河流域绿色制造体系加快建立,251家绿色工厂、工业园区和供应链管理企业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在25个沿黄河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持续提升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能力。沿黄河省(区)建成160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75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六)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大幅提升  推动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按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1+N+X”要求,印发《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法治和规划保障。发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机构职能作用,健全流域统筹、地方落实、协同推进的监管格局。完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设立282个国控水质监测断面,布设22个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区,建设13个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建立健全黄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6省(区)签署补偿协议。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推行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  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最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任重道远,河湖生态用水不足,一些沿河湿地、鱼类栖息地、入黄口等敏感区域生态状况仍在恶化;保护修复系统性不够,河湖岸线、生态缓冲带划定尚需加快,流域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力度有待加强;流域煤炭开发、煤化工等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动力不足,资源环境压力仍居高位;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仍是突出短板,保护治理的支撑保障体系有待完善。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保持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明显成效。  奋力谱写美丽中国建设黄河崭新篇章  党的二十大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战略部署,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对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新征程上,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努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黄河流域示范样板,绘就美丽中国黄河更新画卷。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完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充分发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利剑作用,将黄河流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督察重点,持续拍摄制作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狠抓问题整改。建立覆盖全面、权责一致、奖惩分明、环环相扣的责任体系,加强统筹协调、调度评估、监督管理和考核问责,增强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整体效能。  (二)深入打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  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动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取得实效,稳定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以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为主战场,以细颗粒物控制为主线,推进多污染物协同控制与协同治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进汾河、湟水河等重要河湖保护和综合治理。开展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加快“无废城市”建设,加强固体废物综合治理。推动实施一批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补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切实发挥重大工程生态环境效益。  (三)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与统一监管  持续推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打好防沙治沙三大标志性战役。强化生态保护修复统一监管,开展流域生态状况监测评估和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常态化开展生态破坏问题遥感监测。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常态化开展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加强三江源国家公园保护,推动秦岭、若尔盖、祁连山、黄河口等国家公园建设。深化流域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积极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路径。  (四)守牢流域生态安全底线  把黄河流域作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中之重,提升流域生态安全风险研判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应对和处置能力。开展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基础研究,强化气候变化监测预测预警和影响风险评估,提升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止外来物种入侵。以黄河干流和主要支流为重点,严控石化、化工、化纤、有色金属、印染、原料药制造等行业企业环境风险,加强油气管道环境风险防范,开展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和环境风险评估,做好危险废物、尾矿库、重金属等重点领域环境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及时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持续推进流域环境应急能力建设。  (五)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优化黄河流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完善流域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严格生态环境准入,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强黄河流域绿色发展协作,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绿色发展高地。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加快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建设。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加强黄河流域煤炭行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提升矿坑(井)水、煤矸石、工业固废等综合利用率。  (六)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全面实施黄河保护法,做好相关配套法律法规标准制修订。健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平台,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深化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等技术应用,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智慧监测体系。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强化财税、金融、价格等政策支持,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激发不同利益主体内生动力。建立健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长效机制,严格生态环境执法监管,保持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高压态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营造保护黄河、治理黄河的良好社会氛围。  (作者为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 孙金龙;生态环境部部长 黄润秋)
详情
2024-06-13
生态环境部组织召开“十四五”地方碳排放强度形势分析两次片区座谈会
为加强各地区“十四五”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完成情况研判,推动落实“十四五”全国及地区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分别于4月29日、5月23日在北京、广州市组织召开了“十四五”地方碳排放强度形势分析片区座谈会,听取有关地区碳强度下降工作进展,分析研判碳强度下降面临的形势和挑战,研究推进落实“十四五”碳强度下降重点工作。会议强调,要坚定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努力完成“十四五”碳排放强度约束性指标。会议总结了有关地区过去三年落实碳强度指标的工作进展,细化了“十四五”后两年推动落实碳强度的工作任务。会议要求各地区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统筹能源安全、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合理规划完成约束性指标的路径、方式、节奏和力度,聚焦重点领域精准发力,持续加强目标跟踪分析预测预警,落实碳强度分解机制,加强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评估考核,压实地区责任,有力有序推进降碳相关工作进展。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主要负责同志,以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局)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第一次片区座谈会。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局)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第二次片区座谈会。
详情
2024-06-11
【2024贵州生态季】清凉一“夏”!贵州首个生态环境季火热开启
编者按:初夏6月,草木葱笼。在全国第10个六五环境日(6月5日)之际,贵州首次举行为期4个月的生态环境季系列主题活动,时间之长,地域之广、规模之大、决心之坚,十分罕见!6月5日,由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省精神文明办、省妇联主办,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贵阳市生态环境局、贵阳市生态环境局观山湖分局承办的2024年贵州省生态环境季系列活动在贵州省图书馆正式启动。今年,贵州首次提出打造生态环境季,以“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主题,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主旨,将六五环境日、全国生态日串联起来,从6月1日起至8月31日,通过举办一系列具有吸引力、亲和力、创造力的主题宣传活动,让更多市民朋友参与生态保护、加入绿色行动中,引导全民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投身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启动仪式外场。活动启动现场。省生态环境厅党委委员、副厅长傅涛在启动仪式上发出号召,美好生态环境人人共建、人人共享。让大家一同携起手来,把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共护绿水青山,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共书美丽中国建设的贵州新篇章。生态文学大赛颁奖。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自然学堂授牌。贵州生态环境季期间,6月通过举办首届“山河贵墨”贵州生态文学创作大赛,以生态文学的征文作品展、生态文学基地授牌仪式、生态文学作品展览等形式,向公众展示黔中大地生态文学之美,邀请大家品鉴文字描绘下的绿色图景。7月初,将在贵阳市中心热门街区,组织开展环保风尚音乐会,邀请乐团及歌手现场表演,激发市民热情和共鸣,用美妙的生态乐章,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旋律。7至8月,将邀请环保领域的业内专家学者,到中小学开展环保课堂及环保公众参与活动。同时,在贵阳生态科普馆开展“非遗之美 环保之责”主题活动,邀请热心家庭参与,通过实践体验蓝晒、风筝制作、非遗水转印三项传统工艺制作,感受非遗中传递的环保理念。8月至9月,将组织贵阳市各高校辩论团队大学生,以“生态环境”为主题开展高校环保辩论大赛,激发大学生和市民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和参与热情。8月15日全国生态日当天,省生态环境厅还将联合省公安厅开展生态环境犯罪警示教育主题活动,充分展示贵州省在打击生态犯罪、保护环境安全方面的力度和成果。6月至8月“生态环境季”期间,广大市民还可参加美陈打卡系列活动,通过线下打卡拍照,线上上传照片、点赞等方式,领取到精美的生态文创宣传品。启动仪式现场。贵州生态文学作品展一角。省生态环境厅宣传教育与对外合作处负责人梁隽表示,6月到8月是贵阳的盛夏,气候凉爽宜人,非常适宜公众参加各类户外活动,希望我们举办的各类丰富互动活动,能吸引更多市民主动积极参与到环保宣传教育工作中来。启动仪式上播放了六五宣传视频,为首届“山河贵墨”贵州生态文学创作大赛一二三等奖的获奖者颁奖,并对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自然学堂进行了授牌。当天,在省图书馆内还举办了贵州生态文学作品展及观山湖区生态季活动展览。公众互动区内,大量市民热情参与极具趣味性的垃圾分类沙包投掷游戏和环保知识问题等活动;宣传台区域内,《环保生活手册》《辐射安全手册》《生态环境监测科普知识手册》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各类环境保护相关科普知识手册也吸引不少市民免费领取阅读。户外宣传台人潮涌动。互动活动吸引市民参与。据了解,此次授牌的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自然学堂是位于贵阳市观山湖公园内的观山湖区生态文明展览馆,利用场外一个下沉式的空间设置了自然学堂,让市民能在自然的环境中学习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通过深度互动参与,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垃圾分类沙包投掷游戏。此外,本次活动还获得了省妇联的大力支持,并为妇女儿童群体设计了三个主题的环保体验活动。今年,省妇联组织开展主题为“共创文明温馨家·齐心协力治十乱”农村家庭环境卫生清洁行动,5月29日,“奋进新征程 共筑家国梦”——贵州省家风家教主题宣传月暨绿色家庭宣传活动已在贵安新区湖潮乡星月社区启动,将从卫生管理、节能节水、节约粮食、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生活点滴出发,对广大家庭创建绿色家庭给予具体指导,大力宣传“绿色生活让家更美”,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详情
2024-06-06
生态环境部发布《2023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4年6月5日,生态环境部在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上,正式发布《2023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用全面翔实准确的监测数据客观反映了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情况,全方位展示了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进展和成效。  公报显示,2023年,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地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大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稳中改善。  全国环境空气质量保持长期向好态势。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好于年度目标近3微克/立方米,“十三五”以来累计下降28.6%。全国优良天数比例为85.5%,扣除沙尘异常超标天后为86.8%,好于年度目标0.6个百分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等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PM2.5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2.3%、下降6.5%。  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优良(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9.4%,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实现“八连升”,累计上升21.6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0.7%,同比持平,“十三五”以来累计下降7.9个百分点。重点流域水质改善明显,长江、黄河干流全线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海河流域水质由轻度污染改善为良好。重点湖库和饮用水水源水质保持改善态势,全国地下水水质总体保持稳定。  全国管辖海域海水水质总体稳中趋好。一类水质海域面积占管辖海域面积的97.9%,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近岸海域水质持续改善,优良(一、二类)水质面积比例为85.0%,同比上升3.1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累计上升12.1个百分点;劣四类水质面积比例为7.9%,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累计下降3.4个百分点。  全国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农用地土壤环境状况总体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以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全国自然生态状况总体稳定。生态质量指数(EQI)值为59.6,生态质量综合评价为“二类”,与2022年相比无明显变化。生物多样性较丰富、自然生态系统覆盖比例较高、生态结构较完整、功能较完善。全国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30%以上。  全国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向好。功能区声环境昼间、夜间达标率分别为96.1%、87.0%,同比分别上升0.1个百分点、0.4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分别上升3.9个百分点、13.0个百分点。  全国核与辐射安全态势总体平稳。辐射环境质量和重点核设施周围辐射环境状况总体良好。
详情
2024-06-06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会见挪威气候与环境大臣
6月3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京会见挪威气候与环境大臣埃里克森。双方围绕中挪气候与环境合作、生物多样性保护、塑料污染防治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黄润秋介绍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回顾了中挪在环境与发展方面的长期良好合作。希望双方围绕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开展合作,共同推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蒙框架”)全面落实。他表示,中方始终积极参与塑料污染国际文书谈判,务实推动文书达成进程。愿与挪方加强交流合作,为两国环境质量改善和全球环境治理作出积极贡献。埃里克森积极评价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取得的显著成效,高度赞赏中国为推动“昆蒙框架”达成及落实所作的贡献,期待与中方深化务实合作,携手应对全球环境与气候挑战。
详情
2024-06-04
节能降碳“路线图”出炉 2024年碳排放降低3.9%
5月29日,国务院发布《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今明两年节能降碳的具体目标和行动路径。具体来看,《方案》要求,202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2.5%左右、3.9%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源消耗降低3.5%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8.9%左右,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5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3亿吨。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0%左右,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5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3亿吨,尽最大努力完成“十四五”节能降碳约束性指标。针对非化石能源消费提升,《方案》提出,加大非化石能源开发力度。加快建设以沙漠、戈壁、荒漠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合理有序开发海上风电,促进海洋能规模化开发利用,推动分布式新能源开发利用。有序建设大型水电基地,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统筹推进氢能发展。《方案》指出,要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加快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外送通道,提升跨省跨区输电能力。到2025年底,全国抽水蓄能、新型储能装机分别超过6200万千瓦、4000万千瓦;各地区需求响应能力一般应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3%至5%,年度最大用电负荷峰谷差率超过40%的地区需求响应能力应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5%以上。金融支持方面,《方案》提到,要发挥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积极支持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推动扩大有效投资。鼓励各地区通过现有资金渠道,支持节能降碳改造、用能设备更新、能源和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提升。落实好有利于节能降碳的财税政策。发挥绿色金融作用,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为节能降碳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方案》的发布为我国节能降碳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表示,总体看,节能降碳的路径是终端用户电气化、电力高比例零碳化,要全面提速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建立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落实国土资源、林业草原、海洋海事、生态环境等配套政策,避免“生态打架”。
详情
2024-05-30
第五次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环境部长会议召开
2024年5月22日,第五次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环境部长会在阿斯塔纳举行。生态环境部副部长于会文率团出席会议。会议达成丰硕成果,同意将《上合组织成员国政府间环保合作协定》和《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关于有效管理废弃物的声明》草案提交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批准。会议还审议通过《〈上合组织成员国环保合作构想〉2025-2027年落实措施计划》《上合组织成员国关于解决环境问题的联合方法》《落实〈绿色之带纲要〉2024-2026年联合行动计划》等文件,并签署会议纪要,为进一步深化后续合作提供了指引。中方指出,近十年来,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森林资源增长最多、能耗强度降低最快、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最大的国家。在上合组织框架下,中方积极推动共建上合组织环保信息共享平台,探索建设中国-上合组织生态环保创新基地,促进政策对话与技术交流。会议由上合组织轮值主席国哈萨克斯坦生态与自然资源部部长尼桑巴耶夫主持。印度、伊朗、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白俄罗斯环境部门部级领导和上合组织秘书长出席会议。会议期间,中方与尼桑巴耶夫进行双边会谈。会后,中方代表团赴塔什干与乌兹别克斯坦生态、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部副部长卡兹别科夫召开会议并签署会议纪要,就推动落实《中乌政府间环境保护合作协定》并制定落实“路线图”达成共识。
详情
2024-05-28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4年科学技术年会召开
5月26日至27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4年科学技术年会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本次年会以“科技创新赋能美丽中国建设”为主题。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出席会议并作主旨报告,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忠林出席会议并致辞。黄润秋以“深入学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题作主旨报告。他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出席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重大转变”,深刻阐述了新征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六项重大任务”,鲜明提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一项重大要求”,在实践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加强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强化科技支撑,大力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王忠林说,本次年会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众多领导嘉宾、院士专家齐聚一堂,交流思想、共商合作,必将为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科技进步引领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有力促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全面护航美丽中国建设。湖北生态资源富集、创新活力涌动、科创环境优越,是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理想之地。湖北将坚定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力攻坚突破,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抢占绿色低碳科技制高点,为全国生态治理贡献更多湖北智慧;强化创新驱动,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激活绿色低碳发展新引擎;营造一流生态,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建好用好政府引导基金群,厚植创新沃土,打造绿色低碳创新优选地,加快建设美丽湖北、实现绿色崛起。希望以此次年会为契机,与广大生态环境科技界朋友携手并进、追新逐绿,共同绘就美丽中国建设新图景、开创美丽中国建设新局面。会上,颁发了“2023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第六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4年度会士”证书。湖北省副省长张文彤,湖北省武汉市委副书记、市长程用文出席会议。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金南出席会议并致辞。刘文清、贺克斌、王焰新、任洪强等院士专家出席会议。生态环境部有关部门、部属单位负责同志,部分地方生态环境部门负责同志,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社会组织、企业和媒体代表参加会议。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是服务广大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促进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和科学技术普及的学术交流平台。本次年会设置主旨报告、专题研讨和青年交流等环节,共57个分会场,发布700余个学术报告。
详情
2024-05-28
生态环境部召开自然生态保护工作会议
5月20日至21日,生态环境部在海南省五指山市召开自然生态保护工作会议。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出席会议并讲话。海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刘小明出席会议并致辞。黄润秋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自然生态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做好新时代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全国生态环境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履行“指导协调和监督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职责,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制度体系初步建立,全国和重点区域生态状况评估深入推进,重要生态空间违法活动监督力度不断加大,生态保护修复监管能力建设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黄润秋强调,新时代我国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国生态系统格局总体稳定,陆域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改善,重大战略区域生态环境总体趋稳向好。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当前生态保护修复监管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全国生态环境系统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决履行好生态环境部门统一监管职责,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强化“全过程”“全链条”监管,推动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工作迈上新台阶。黄润秋指出,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必然要求。要深刻理解新时代新征程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的重要意义和内涵要求,准确把握生态环境部门生态保护修复监管的职责定位和方法路径,突出问题导向,围绕发现问题、交办整改问题、监督执法、督察问责这条主线开展工作。要从发现问题入手,对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问题开展监测和针对性评估,既要用好常规生态监测方法和手段,更要用好现代化遥感监测手段,不断提高监测主动发现问题能力。要着眼推动问题交办整改,建立生态环境部门内部工作协同机制、部门间协同机制以及国家与地方协同机制,确保问题有效交办并推动整改到位。要强化监督执法和督察问责,充分发挥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作用,进一步强化“绿盾”行动,严肃查处生态环境破坏行为并严格问责,推动举一反三、完善制度机制。黄润秋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正确处理好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扎实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工作。一是完善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制度体系,推动将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制度纳入法治轨道,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加快推动完善各地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体系。二是全方位推进生态状况评估和保护修复成效评估,开展第五次全国生态状况变化调查评估,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三北”工程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开展动态监测和评估。三是加大生态破坏问题查处力度,持续推进“绿盾”重要生态空间强化监督,研究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外重要生态空间生态破坏问题查处机制,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严厉打击破坏生态违法犯罪行为。四是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逐步建立健全生物技术环境安全评估与监管体系,充分发挥好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作用和大国领导力,为发展中国家落实“昆明一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提供帮助和支持。五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加强创建过程指导和常态化监管,保障创建质量和成效,打造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样板,为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六是探索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开展生态系统支持服务和调节服务评价及结果应用试点,支持各地依托“两山”基地打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综合示范样板。七是持续夯实生态保护修复监管能力,建设生态保护修复综合监管平台,加强生态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业务培训,开展典型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等重点专项研究。会上,海南省、北京市、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局)负责同志作交流发言。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董保同主持会议并作总结讲话。海南省副省长顾刚,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刘炳江出席会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厅(局)负责同志,自然生态保护处负责同志参加会议。生态环境部相关司局、直属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详情
2024-05-23
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举行
5月22日,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在海南省五指山市举行。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 你我共参与(Be part of the Plan)”。《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席、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出席活动并致辞。海南省委书记冯飞出席活动并致辞。黄润秋指出,中国作为生物多样性大国和最早签署、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持续完善生物多样性治理体系,切实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深度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作出了积极贡献。作为COP15主席国,中国呼吁各缔约方对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加快推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进程,更新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与行动计划,积极调动各方资源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社会要落实承诺,大幅提升对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推动全面平衡有效执行“昆蒙框架”。冯飞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生物多样性保护关系人类福祉,也是海南的自觉选择和重大责任。海南近年来在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持续开展有益探索,不断健全法治保障、筑牢生态屏障、丰富基因宝库、深化国际合作,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海南故事”跨越山海、走向世界。海南将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服务和办好此次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自由贸易港开放政策和绿色生态优势,完善工作机制,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在地方政府落实《生物多样性公约》、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等方面作出有益示范和新的贡献。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董保同主持活动并宣读了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书面致辞。海南省委常委、秘书长倪强,海南省副省长顾刚出席活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生物多样性公约》代理执行秘书大卫·库珀视频致辞。欧盟驻华大使庹尧诲,哥伦比亚驻华大使卡夫雷拉,国家林草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闫振以及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严庆出席活动并发言。活动举行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携手同行”仪式,号召凝聚合力、携手同行,推动生物多样性智慧治理、科学治理,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活动还启动了五指山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实践,高校学生代表发出了“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倡议”。国务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成员单位、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厅(局)、生态环境部机关有关司局、直属单位负责同志,部分国家驻华使馆和国际机构以及社会组织和媒体代表等共200余人参加活动。
详情
2024-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