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蒙古论坛在呼举行
6月18日,生态环境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在呼和浩特共同主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蒙古论坛。论坛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为主题,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内蒙古的生动实践,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王莉霞主持开幕式。孙绍骋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第一个就是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在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落实“三北”工程攻坚战重点任务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近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总抓手,坚决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三大标志性战役,精心守护黄河母亲河,全力保护大草原大森林,靶向治理“一湖两海”,积极培育绿色经济增长极,深入落实全面节约战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新征程上,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紧扣把全要素全方位治理格局、生态经济体系、保护生态环境制度机制立起来的工作目标,统筹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努力为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局作出更大贡献。希望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广大专家学者一如既往关心支持我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内蒙古一道守护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孙金龙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祖国北疆生态文明建设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内蒙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内蒙古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决扛起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坚定不移保生态、抓节约、治污染、推转型、促改革,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希望内蒙古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立足自身定位和资源环境禀赋,统筹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攻坚和系统治理,积极落实“双碳”战略、推进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综合采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手段开展生态保护治理,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奋力谱写美丽中国建设内蒙古篇章。生态环境部将一如既往支持内蒙古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开幕式上,与会嘉宾观看了《厚植北疆绿 增色中国蓝》宣传片。本次论坛安排了1个主论坛和2个平行分论坛。水利部总工程师仲志余,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傅伯杰,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内蒙古自治区领导郑宏范、于立新、么永波出席开幕式。生态环境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国家林草局等部门相关司局负责同志,各省(区、市)生态环境部门负责同志,部分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中央和内蒙古自治区有关媒体代表等参加论坛。
详情
2024-06-20
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部长黄润秋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培育发展绿色生产力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培育发展绿色生产力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 孙金龙生态环境部部长 黄润秋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内在关系,指明了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重要方向和实践路径,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行动纲领和科学指南。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大力培育发展绿色生产力,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一、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和发展。要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内在联系,将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与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通起来,努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绿色生产力体现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求。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绿色生产力就是要着力推进发展方式创新,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处理好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改变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推动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质量“高不高”,追求绿色发展繁荣。绿色生产力符合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新质生产力是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绿色生产力由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及模式创新催生形成,包括以新能源、新材料等减污降碳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新制造,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与传统产业相融合为代表的新业态,以高附加值绿色环保产业和绿色消费为代表的新服务,及其形成的聚合体。发展绿色生产力就是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发力,努力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近年来,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图为2023年2月23日晚,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两河口镇云台荒村拍摄的风力发电机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 郑家裕/摄绿色生产力蕴含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从绿色低碳领域看,绿色低碳技术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动力之一,动力电池、光伏电池、风力涡轮机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显著标识;资源环境创新性配置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环节之一,碳排放权交易等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创新发展,正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激励市场主体技术创新;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载体之一,在传统产业的绿色低碳改造和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壮大中,新质生产力发展迸发出勃勃生机。二、准确把握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重大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发展绿色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与时俱进。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来源,如肥沃的土地、鱼产丰富的江河湖海等,而且给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来源。自然物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生态就会回馈你。发展绿色生产力,指明了实现发展与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径,将指引我们突破旧有发展思维、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发展绿色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高质量发展是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对投资和工业产品存在集中、普遍、大规模需求,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粗放式发展特征,在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合理、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温室气体高排放等突出问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绿色生产力,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扩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可以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在绿色转型中推动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发展绿色生产力是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重要基础。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污染物和碳排放总量仍居高位,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发展绿色生产力,加快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幅度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有助于推动污染物和碳排放大幅下降,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各地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图为2023年11月30日,在首届链博会绿色农业链展区,参观者在展台前了解种子研发情况。当日,这里聚焦农业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关键技术及产品,重点展示种子研发、智慧农业应用、现代智能化农机设备和富有地域特色的农业加工品,并配套展示农业相关的金融、物流等服务,为观众展现出一幅共创绿色农业未来的新图景。 新华社记者 李贺/摄发展绿色生产力是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贡献。当前,全球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加速重构,呈现多元化、区域化、绿色化、数字化加速发展态势,围绕科技制高点的争夺日趋激烈,同时全球环境治理形势更趋复杂,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政治化趋势增强。发展绿色生产力,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产业不断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有助于积极争取国际绿色低碳竞争主动权,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是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为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三、新时代以来绿色生产力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不断增强全党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我国绿色生产力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们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把“绿色”纳入新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不断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新时代以来,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超过6%的经济增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6.8%,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下降至55.3%,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增长到17.7%,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52.9%,超过火电装机,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均稳居世界第一,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超过35%,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态势。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划定4万多个生态环境管控单元,为发展“明底线”、“划边框”。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和清洁钢铁生产体系,全国燃煤锅炉和工业炉窑从近50万台降低到不足10万台,约10.3亿千瓦煤电机组和4.2亿吨粗钢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发展绿色底色愈发靓丽。新时代以来,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创造了最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时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成功实践。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从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降低到2023年的30微克/立方米,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89.4%,长江干流连续4年、黄河干流连续2年全线水质保持Ⅱ类,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如期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生态保护修复不断加强,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超过30%,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绿色低碳市场机制持续完善。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顺利收官,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50亿吨,履约完成率超过99%。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由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组成的碳交易市场体系和碳定价机制初步形成。发挥环境保护税激励作用,对环境绩效好、污染排放少的企业给予减税优惠累计超过100亿元。开展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累计向金融机构推送229个EOD项目,已获授信2012亿元。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截至2023年底,中国金融机构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超过30万亿元,同比增长达36.5%。全球绿色低碳竞争优势彰显。绿色低碳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外贸发展的新动能。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连续9年位居全球首位;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规模超过全球一半,量产先进光伏电池转换效率达到25.5%,风电机组等关键零部件的产量占到全球市场的70%以上,持续丰富全球绿色产品供给。同时,我国深度参与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作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席国,推动达成了历史性的兼具雄心和务实平衡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并付诸实施,推动《巴黎协定》达成,通过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等渠道,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以中国行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作出巨大贡献。四、以高水平保护推动绿色生产力加快发展当前,我国已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化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赋能,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加快发展绿色生产力,同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推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深化生态环境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把减污降碳、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污染物治理、核安全等作为国家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建设生态环境领域大科学装置和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创新平台。提高绿色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能力,以企业为主体,推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绿色低碳科技领军企业常态化、前置性参与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决策咨询。加强数字赋能,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实施生态环境信息化工程,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依托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培养选拔创新人才和团队,完善差异化考核评价与激励制度,建立长期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机制,构建与绿色生产力相适应的科技支撑体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升生态安全保障能力,深化源头预防体系改革,为优化生产力布局提供绿色标尺。探索生态产业化开发模式,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因地制宜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价值。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深度融合,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工艺、技术、装备升级。加强项目环评服务保障,积极支持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严把环境准入关口,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支持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大力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扎实推进重大水电和抽水蓄能项目建设,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全面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加快推动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高质量推进钢铁、水泥、焦化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快推进产业园区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大力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促进绿色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展绿色生产力,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必然要求。图为2024年4月4日,游客在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景区踏青赏花(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 李华/摄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将扩大绿色产品供给能力作为推进绿色消费的重要着力点,构建绿色低碳产品标准、认证和标识体系,推进消费品绿色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持续加大绿色采购力度。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鼓励汽车、家电等传统消费品以旧换新,推动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以新能源设备为重点,推动港口、城市物流、工程机械等非道路移动源以旧换新。加强资源再生产品和再制造产品推广应用,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有序推进风电光伏、动力电池等产品设备及关键部件梯次利用,研究扩大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制度覆盖范围,进一步延伸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责任。培育一批绿色供应链主导企业,推广应用绿色供应链管理技术、标准和认证,强化绿色供应链管理。持续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探索建立“碳普惠”等公众参与机制,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政策协同和部门联动。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稳步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丰富碳市场交易品种、交易主体和交易方式,推进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统筹协调信贷、债券、股票、基金、保险等不同绿色金融产品标准,深化环境信息披露改革,健全碳排放信息披露框架,建立精准金融支持政策。构建覆盖成本并合理盈利的污水和垃圾收费机制。发挥环保标准引领倒逼作用,推进新兴产业环保标准设立,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以生态环境高标准体系服务绿色生产力供给。在可再生能源、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绿色消费、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现代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推动实施一批重大工程。
详情
2024-06-18
生态环境部召开美丽中国建设成效考核指标体系研究座谈会
2024年6月13日,生态环境部召开美丽中国建设成效考核指标体系研究座谈会。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主持会议并讲话。黄润秋指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美丽中国建设及成效考核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我们做好相关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生态环境部系统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到开展美丽中国建设成效考核是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全面领导的重大举措,事关美丽中国建设阶段性目标能否如期实现、高质量完成,事关能否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更高要求。要切实把这项工作谋划好、实施好,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到位。黄润秋表示,考核的目的是客观准确反映美丽中国建设成效,要以美丽中国建设进程评估和监测评价为支撑,构建美丽中国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其中美丽中国建设成效考核指标体系是基础和关键。要紧扣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全面覆盖美丽中国建设“六项重大任务”和“一个重大要求”的战略部署。要统筹各方面重点任务,突出全领域、全方位、全地域、全社会推进,构建多部门协同治理、协调推进的大环保格局。要把握好系统性与突出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完整性与简明适用和可监测可操作、长期稳定性与阶段灵活性、完成目标与推动创新、定量与定性等五个方面的关系,发挥好考核的导向和引领作用,提升考核工作精准性。要从考核时间、组织方式、考核内容上做好与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的过渡衔接,用好目前行之有效的考核组织方式和工作机制,充分吸收借鉴好的经验做法,重点关注地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实绩实效。黄润秋强调,美丽中国建设成效考核是一项政治性、科学性、业务性都很强的工作。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继续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指标,深化调研论证,建立导向鲜明、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确保考核结果与人民群众切身感受相一致。要加强对美丽中国建设重点领域和重点问题调查研究,开展专题论证和多方案比选,确保指标体系设置契合实际,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要加强部门协作和上下联动,运用好各领域监测评价数据,在指标可行性、考核组织和结果应用等方面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进一步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刘炳江出席会议。会上,北京、黑龙江、浙江、福建、江西、广东、云南、陕西、新疆等省(区、市)生态环境厅(局)负责同志,相关领域院士专家围绕美丽中国建设成效考核作交流发言。生态环境部机关有关司局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详情
2024-06-18
中韩环境部长举行2024年度工作会晤
6月12日,中韩环境部长2024年度工作会晤以视频方式举行。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和韩国环境部部长韩和真出席会议。双方就大气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塑料污染治理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黄润秋介绍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回顾了中韩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开展的良好合作,表示愿同韩方共同落实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和拓宽环境合作,为区域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韩和真积极评价近年来两国环境保护合作取得的丰硕成果,肯定双方在大气污染防治及“晴天计划”等方面的合作成效,表示愿同中方继续加强密切合作,携手应对区域和全球环境挑战。
详情
2024-06-13
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部长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杂志上发表署名文章《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谱写美丽中国建设黄河崭新篇章》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党中央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生态环境部系统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重大国家战略,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流域高质量发展。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关心黄河的保护和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的足迹遍布黄河沿线9省(区),两次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生态环境部系统要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的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坚决贯彻落实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全过程和各方面。  (一)准确把握保护和发展关系,把大保护作为关键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黄河流域各省区都要坚持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谋划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不利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事,坚决不能做”“沿黄河开发建设必须守住生态保护这条红线,必须严守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用强有力的约束提高发展质量效益”。这是对统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关系的定向定调。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正确政绩观,始终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要将黄河流域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验区,紧密结合比较优势和发展阶段,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优化调整区域经济和生产力布局,把经济活动限定在资源环境可承受范围内,通过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夯实流域高质量发展基础。要把大保护作为关键任务,通过打好环境问题整治、深度节水控水、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明显改善流域生态面貌。  (二)统筹发展和安全,守牢生态安全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构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拥有三江源、祁连山等多个国家公园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扎实推进黄河大保护,确保黄河安澜,是治国理政的大事”“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提高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要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的复杂深刻影响,从安全角度积极应对,全面提高灾害防控水平,守护人民生命安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维护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我们要深刻认识到,黄河一直“体弱多病”,生态脆弱区分布广、类型多,极易发生退化;水资源十分短缺,开发利用率高达80%,远超40%的生态警戒线;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污染积重较深,洪水威胁仍然存在。要把维护生态安全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硬杠杠”,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突破底线。要以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增强生态屏障质量效能为出发点,健全黄河流域生态安全防护体系,综合提升上游“中华水塔”水源涵养能力、中游水土保持水平和下游湿地等生态系统稳定性,构筑坚实稳固、支撑有力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要加快解决长期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安全风险,强化危险废物、尾矿库等重点领域环境隐患排查,及时妥善科学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  (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基地”“要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推动流域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黄河流域煤炭储量丰富,基础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实力较强,但产业结构总体偏重,部分地区“一煤独大”“一油独大”,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面临较大压力。要坚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全方位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有多少汤泡多少馍”,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集约节约发展之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从供需两端入手,落实好能耗双控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淘汰落后产能和生产工艺,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要优化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格局,对三江源、祁连山等生态功能重要的地区,突出保护生态和涵养水源,创造更多生态产品。  (四)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充分尊重和顺应自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尊重规律,摒弃征服水、征服自然的冲动思想”“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尊重规律,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上中下游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只有结合实际、尊重规律,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以必要的人工修复,才能促进生态系统健康发展。要充分尊重自然生态系统自身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依靠自然的力量恢复生态系统平衡,对受损严重、依靠自身难以恢复的区域,主动采取科学的人工修复措施,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上游产水区重在维护天然生态系统完整性,一体化保护高原高寒地区独有生态系统,有序实行休养生息制度。上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流失治理和荒漠化防治,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沙则沙、宜荒则荒。下游要加强河道和滩区环境综合治理,建设绿色生态走廊,加大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  (五)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黄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把系统观念贯穿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过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黄河上游局部地区生态退化、土地沙化,中游水土流失依然严重,下游河口三角洲自然湿地萎缩,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交织,坚持系统观念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原则。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要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系统性和完整性出发,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岸上水里、城市农村以及流域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推动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污染防治,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  (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建立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工作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关系,增强一盘棋意识,在重大问题上以全局利益为重”“要把握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放眼长远认真研究,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立足于全流域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要胸怀“国之大者”,从战略和全局高度谋划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增强为子孙计、为万代谋的历史自觉。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建立健全流域跨区域协作机制,更加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既要保持“一茬接着一茬干”的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又要增强“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  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沿黄河省(区)和各相关部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黄河生态保护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经过不懈努力,黄河流域水质2023年首次提升到优,干流连续两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向好,生态变化遥感调查评估显示,近20年植被“绿线”向西移动约300公里。  (一)突出环境问题整治攻坚持续深入  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查实了一批以引黄调蓄、生态调水之名行“挖湖造景”之实的突出问题,解决了一批生态破坏、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垃圾处理不当等“老大难”问题。紧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现沿黄河省(区)627个问题,已整改完成496个。组织拍摄制作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紧盯2021年和2022年披露的295个问题整改,已完成整改235个。持续开展汛期尾矿库污染隐患排查治理,完成黄河流域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域周边尾矿库治理整改70座。  (二)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成效明显  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流域污染防治纵深推进。着力推进清洁取暖和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强化锅炉、工业炉窑综合治理。实施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沿黄河省(区)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专项行动,深入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和支流消劣整治,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和农村黑臭水体治理。2023年黄河流域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较2019年下降了17.9%;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91%,首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1.5%,基本消除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  (三)流域生态系统质量稳步提升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推动设立黄河口、祁连山等国家公园。雪豹、白唇鹿、岩羊等大型野生动物重现黄河源,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鸟类种群数量增加到373种。实施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秦岭东段洛河流域等18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选取一批重大工程开展生态环境成效评估,健全生态环境问题及时发现和处置工作机制。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完成黄河流域生态状况调查评估,连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常态化开展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  (四)生态环境风险有效防控  紧盯“一废一库一品一重”等高风险领域,以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化工园区为重点,深入开展黄河流域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稳妥有序化解各类环境风险。完成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破坏和污染状况调查评价。开展黄河流域固体废物倾倒排查整治,严厉打击非法转移和倾倒等违法犯罪行为。持续提升环境应急能力,完成306条重点河流“一河一策一图”编制,推动建立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  (五)绿色低碳发展扎实推进  建立流域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严格生态环境准入,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城市环境治理结构转型升级。建立绿色通道,加快能源保供、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沿黄河产煤大省增产保供关键作用有效发挥,上游和“几字弯”地区风电光伏基地加快建设。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黄河流域绿色制造体系加快建立,251家绿色工厂、工业园区和供应链管理企业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在25个沿黄河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持续提升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能力。沿黄河省(区)建成160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75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六)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大幅提升  推动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按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1+N+X”要求,印发《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法治和规划保障。发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机构职能作用,健全流域统筹、地方落实、协同推进的监管格局。完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设立282个国控水质监测断面,布设22个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区,建设13个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建立健全黄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6省(区)签署补偿协议。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推行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  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最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任重道远,河湖生态用水不足,一些沿河湿地、鱼类栖息地、入黄口等敏感区域生态状况仍在恶化;保护修复系统性不够,河湖岸线、生态缓冲带划定尚需加快,流域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力度有待加强;流域煤炭开发、煤化工等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动力不足,资源环境压力仍居高位;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仍是突出短板,保护治理的支撑保障体系有待完善。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保持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明显成效。  奋力谱写美丽中国建设黄河崭新篇章  党的二十大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战略部署,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对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新征程上,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努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黄河流域示范样板,绘就美丽中国黄河更新画卷。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完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充分发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利剑作用,将黄河流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督察重点,持续拍摄制作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狠抓问题整改。建立覆盖全面、权责一致、奖惩分明、环环相扣的责任体系,加强统筹协调、调度评估、监督管理和考核问责,增强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整体效能。  (二)深入打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  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动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取得实效,稳定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以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为主战场,以细颗粒物控制为主线,推进多污染物协同控制与协同治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进汾河、湟水河等重要河湖保护和综合治理。开展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加快“无废城市”建设,加强固体废物综合治理。推动实施一批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补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切实发挥重大工程生态环境效益。  (三)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与统一监管  持续推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打好防沙治沙三大标志性战役。强化生态保护修复统一监管,开展流域生态状况监测评估和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常态化开展生态破坏问题遥感监测。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常态化开展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加强三江源国家公园保护,推动秦岭、若尔盖、祁连山、黄河口等国家公园建设。深化流域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积极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路径。  (四)守牢流域生态安全底线  把黄河流域作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中之重,提升流域生态安全风险研判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应对和处置能力。开展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基础研究,强化气候变化监测预测预警和影响风险评估,提升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止外来物种入侵。以黄河干流和主要支流为重点,严控石化、化工、化纤、有色金属、印染、原料药制造等行业企业环境风险,加强油气管道环境风险防范,开展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和环境风险评估,做好危险废物、尾矿库、重金属等重点领域环境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及时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持续推进流域环境应急能力建设。  (五)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优化黄河流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完善流域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严格生态环境准入,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强黄河流域绿色发展协作,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绿色发展高地。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加快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建设。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加强黄河流域煤炭行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提升矿坑(井)水、煤矸石、工业固废等综合利用率。  (六)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全面实施黄河保护法,做好相关配套法律法规标准制修订。健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平台,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深化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等技术应用,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智慧监测体系。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强化财税、金融、价格等政策支持,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激发不同利益主体内生动力。建立健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长效机制,严格生态环境执法监管,保持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高压态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营造保护黄河、治理黄河的良好社会氛围。  (作者为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 孙金龙;生态环境部部长 黄润秋)
详情
2024-06-13
生态环境部组织召开“十四五”地方碳排放强度形势分析两次片区座谈会
为加强各地区“十四五”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完成情况研判,推动落实“十四五”全国及地区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分别于4月29日、5月23日在北京、广州市组织召开了“十四五”地方碳排放强度形势分析片区座谈会,听取有关地区碳强度下降工作进展,分析研判碳强度下降面临的形势和挑战,研究推进落实“十四五”碳强度下降重点工作。会议强调,要坚定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努力完成“十四五”碳排放强度约束性指标。会议总结了有关地区过去三年落实碳强度指标的工作进展,细化了“十四五”后两年推动落实碳强度的工作任务。会议要求各地区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统筹能源安全、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合理规划完成约束性指标的路径、方式、节奏和力度,聚焦重点领域精准发力,持续加强目标跟踪分析预测预警,落实碳强度分解机制,加强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评估考核,压实地区责任,有力有序推进降碳相关工作进展。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主要负责同志,以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局)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第一次片区座谈会。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局)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第二次片区座谈会。
详情
2024-06-11
【2024贵州生态季】清凉一“夏”!贵州首个生态环境季火热开启
编者按:初夏6月,草木葱笼。在全国第10个六五环境日(6月5日)之际,贵州首次举行为期4个月的生态环境季系列主题活动,时间之长,地域之广、规模之大、决心之坚,十分罕见!6月5日,由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省精神文明办、省妇联主办,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贵阳市生态环境局、贵阳市生态环境局观山湖分局承办的2024年贵州省生态环境季系列活动在贵州省图书馆正式启动。今年,贵州首次提出打造生态环境季,以“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主题,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主旨,将六五环境日、全国生态日串联起来,从6月1日起至8月31日,通过举办一系列具有吸引力、亲和力、创造力的主题宣传活动,让更多市民朋友参与生态保护、加入绿色行动中,引导全民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投身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启动仪式外场。活动启动现场。省生态环境厅党委委员、副厅长傅涛在启动仪式上发出号召,美好生态环境人人共建、人人共享。让大家一同携起手来,把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共护绿水青山,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共书美丽中国建设的贵州新篇章。生态文学大赛颁奖。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自然学堂授牌。贵州生态环境季期间,6月通过举办首届“山河贵墨”贵州生态文学创作大赛,以生态文学的征文作品展、生态文学基地授牌仪式、生态文学作品展览等形式,向公众展示黔中大地生态文学之美,邀请大家品鉴文字描绘下的绿色图景。7月初,将在贵阳市中心热门街区,组织开展环保风尚音乐会,邀请乐团及歌手现场表演,激发市民热情和共鸣,用美妙的生态乐章,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旋律。7至8月,将邀请环保领域的业内专家学者,到中小学开展环保课堂及环保公众参与活动。同时,在贵阳生态科普馆开展“非遗之美 环保之责”主题活动,邀请热心家庭参与,通过实践体验蓝晒、风筝制作、非遗水转印三项传统工艺制作,感受非遗中传递的环保理念。8月至9月,将组织贵阳市各高校辩论团队大学生,以“生态环境”为主题开展高校环保辩论大赛,激发大学生和市民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和参与热情。8月15日全国生态日当天,省生态环境厅还将联合省公安厅开展生态环境犯罪警示教育主题活动,充分展示贵州省在打击生态犯罪、保护环境安全方面的力度和成果。6月至8月“生态环境季”期间,广大市民还可参加美陈打卡系列活动,通过线下打卡拍照,线上上传照片、点赞等方式,领取到精美的生态文创宣传品。启动仪式现场。贵州生态文学作品展一角。省生态环境厅宣传教育与对外合作处负责人梁隽表示,6月到8月是贵阳的盛夏,气候凉爽宜人,非常适宜公众参加各类户外活动,希望我们举办的各类丰富互动活动,能吸引更多市民主动积极参与到环保宣传教育工作中来。启动仪式上播放了六五宣传视频,为首届“山河贵墨”贵州生态文学创作大赛一二三等奖的获奖者颁奖,并对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自然学堂进行了授牌。当天,在省图书馆内还举办了贵州生态文学作品展及观山湖区生态季活动展览。公众互动区内,大量市民热情参与极具趣味性的垃圾分类沙包投掷游戏和环保知识问题等活动;宣传台区域内,《环保生活手册》《辐射安全手册》《生态环境监测科普知识手册》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各类环境保护相关科普知识手册也吸引不少市民免费领取阅读。户外宣传台人潮涌动。互动活动吸引市民参与。据了解,此次授牌的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自然学堂是位于贵阳市观山湖公园内的观山湖区生态文明展览馆,利用场外一个下沉式的空间设置了自然学堂,让市民能在自然的环境中学习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通过深度互动参与,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垃圾分类沙包投掷游戏。此外,本次活动还获得了省妇联的大力支持,并为妇女儿童群体设计了三个主题的环保体验活动。今年,省妇联组织开展主题为“共创文明温馨家·齐心协力治十乱”农村家庭环境卫生清洁行动,5月29日,“奋进新征程 共筑家国梦”——贵州省家风家教主题宣传月暨绿色家庭宣传活动已在贵安新区湖潮乡星月社区启动,将从卫生管理、节能节水、节约粮食、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生活点滴出发,对广大家庭创建绿色家庭给予具体指导,大力宣传“绿色生活让家更美”,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详情
2024-06-06
生态环境部发布《2023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4年6月5日,生态环境部在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上,正式发布《2023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用全面翔实准确的监测数据客观反映了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情况,全方位展示了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进展和成效。  公报显示,2023年,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地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大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稳中改善。  全国环境空气质量保持长期向好态势。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好于年度目标近3微克/立方米,“十三五”以来累计下降28.6%。全国优良天数比例为85.5%,扣除沙尘异常超标天后为86.8%,好于年度目标0.6个百分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等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PM2.5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2.3%、下降6.5%。  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优良(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9.4%,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实现“八连升”,累计上升21.6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0.7%,同比持平,“十三五”以来累计下降7.9个百分点。重点流域水质改善明显,长江、黄河干流全线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海河流域水质由轻度污染改善为良好。重点湖库和饮用水水源水质保持改善态势,全国地下水水质总体保持稳定。  全国管辖海域海水水质总体稳中趋好。一类水质海域面积占管辖海域面积的97.9%,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近岸海域水质持续改善,优良(一、二类)水质面积比例为85.0%,同比上升3.1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累计上升12.1个百分点;劣四类水质面积比例为7.9%,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累计下降3.4个百分点。  全国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农用地土壤环境状况总体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以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全国自然生态状况总体稳定。生态质量指数(EQI)值为59.6,生态质量综合评价为“二类”,与2022年相比无明显变化。生物多样性较丰富、自然生态系统覆盖比例较高、生态结构较完整、功能较完善。全国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30%以上。  全国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向好。功能区声环境昼间、夜间达标率分别为96.1%、87.0%,同比分别上升0.1个百分点、0.4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分别上升3.9个百分点、13.0个百分点。  全国核与辐射安全态势总体平稳。辐射环境质量和重点核设施周围辐射环境状况总体良好。
详情
2024-06-06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会见挪威气候与环境大臣
6月3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京会见挪威气候与环境大臣埃里克森。双方围绕中挪气候与环境合作、生物多样性保护、塑料污染防治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黄润秋介绍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回顾了中挪在环境与发展方面的长期良好合作。希望双方围绕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开展合作,共同推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蒙框架”)全面落实。他表示,中方始终积极参与塑料污染国际文书谈判,务实推动文书达成进程。愿与挪方加强交流合作,为两国环境质量改善和全球环境治理作出积极贡献。埃里克森积极评价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取得的显著成效,高度赞赏中国为推动“昆蒙框架”达成及落实所作的贡献,期待与中方深化务实合作,携手应对全球环境与气候挑战。
详情
2024-06-04
节能降碳“路线图”出炉 2024年碳排放降低3.9%
5月29日,国务院发布《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今明两年节能降碳的具体目标和行动路径。具体来看,《方案》要求,202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2.5%左右、3.9%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源消耗降低3.5%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8.9%左右,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5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3亿吨。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0%左右,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5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3亿吨,尽最大努力完成“十四五”节能降碳约束性指标。针对非化石能源消费提升,《方案》提出,加大非化石能源开发力度。加快建设以沙漠、戈壁、荒漠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合理有序开发海上风电,促进海洋能规模化开发利用,推动分布式新能源开发利用。有序建设大型水电基地,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统筹推进氢能发展。《方案》指出,要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加快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外送通道,提升跨省跨区输电能力。到2025年底,全国抽水蓄能、新型储能装机分别超过6200万千瓦、4000万千瓦;各地区需求响应能力一般应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3%至5%,年度最大用电负荷峰谷差率超过40%的地区需求响应能力应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5%以上。金融支持方面,《方案》提到,要发挥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积极支持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推动扩大有效投资。鼓励各地区通过现有资金渠道,支持节能降碳改造、用能设备更新、能源和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提升。落实好有利于节能降碳的财税政策。发挥绿色金融作用,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为节能降碳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方案》的发布为我国节能降碳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表示,总体看,节能降碳的路径是终端用户电气化、电力高比例零碳化,要全面提速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建立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落实国土资源、林业草原、海洋海事、生态环境等配套政策,避免“生态打架”。
详情
2024-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