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第五次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环境部长会议召开
2024年5月22日,第五次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环境部长会在阿斯塔纳举行。生态环境部副部长于会文率团出席会议。会议达成丰硕成果,同意将《上合组织成员国政府间环保合作协定》和《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关于有效管理废弃物的声明》草案提交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批准。会议还审议通过《〈上合组织成员国环保合作构想〉2025-2027年落实措施计划》《上合组织成员国关于解决环境问题的联合方法》《落实〈绿色之带纲要〉2024-2026年联合行动计划》等文件,并签署会议纪要,为进一步深化后续合作提供了指引。中方指出,近十年来,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森林资源增长最多、能耗强度降低最快、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最大的国家。在上合组织框架下,中方积极推动共建上合组织环保信息共享平台,探索建设中国-上合组织生态环保创新基地,促进政策对话与技术交流。会议由上合组织轮值主席国哈萨克斯坦生态与自然资源部部长尼桑巴耶夫主持。印度、伊朗、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白俄罗斯环境部门部级领导和上合组织秘书长出席会议。会议期间,中方与尼桑巴耶夫进行双边会谈。会后,中方代表团赴塔什干与乌兹别克斯坦生态、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部副部长卡兹别科夫召开会议并签署会议纪要,就推动落实《中乌政府间环境保护合作协定》并制定落实“路线图”达成共识。
详情
2024-05-28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4年科学技术年会召开
5月26日至27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4年科学技术年会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本次年会以“科技创新赋能美丽中国建设”为主题。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出席会议并作主旨报告,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忠林出席会议并致辞。黄润秋以“深入学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题作主旨报告。他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出席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重大转变”,深刻阐述了新征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六项重大任务”,鲜明提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一项重大要求”,在实践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加强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强化科技支撑,大力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王忠林说,本次年会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众多领导嘉宾、院士专家齐聚一堂,交流思想、共商合作,必将为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科技进步引领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有力促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全面护航美丽中国建设。湖北生态资源富集、创新活力涌动、科创环境优越,是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理想之地。湖北将坚定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力攻坚突破,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抢占绿色低碳科技制高点,为全国生态治理贡献更多湖北智慧;强化创新驱动,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激活绿色低碳发展新引擎;营造一流生态,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建好用好政府引导基金群,厚植创新沃土,打造绿色低碳创新优选地,加快建设美丽湖北、实现绿色崛起。希望以此次年会为契机,与广大生态环境科技界朋友携手并进、追新逐绿,共同绘就美丽中国建设新图景、开创美丽中国建设新局面。会上,颁发了“2023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第六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4年度会士”证书。湖北省副省长张文彤,湖北省武汉市委副书记、市长程用文出席会议。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金南出席会议并致辞。刘文清、贺克斌、王焰新、任洪强等院士专家出席会议。生态环境部有关部门、部属单位负责同志,部分地方生态环境部门负责同志,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社会组织、企业和媒体代表参加会议。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是服务广大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促进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和科学技术普及的学术交流平台。本次年会设置主旨报告、专题研讨和青年交流等环节,共57个分会场,发布700余个学术报告。
详情
2024-05-28
生态环境部召开自然生态保护工作会议
5月20日至21日,生态环境部在海南省五指山市召开自然生态保护工作会议。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出席会议并讲话。海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刘小明出席会议并致辞。黄润秋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自然生态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做好新时代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全国生态环境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履行“指导协调和监督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职责,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制度体系初步建立,全国和重点区域生态状况评估深入推进,重要生态空间违法活动监督力度不断加大,生态保护修复监管能力建设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黄润秋强调,新时代我国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国生态系统格局总体稳定,陆域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改善,重大战略区域生态环境总体趋稳向好。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当前生态保护修复监管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全国生态环境系统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决履行好生态环境部门统一监管职责,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强化“全过程”“全链条”监管,推动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工作迈上新台阶。黄润秋指出,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必然要求。要深刻理解新时代新征程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的重要意义和内涵要求,准确把握生态环境部门生态保护修复监管的职责定位和方法路径,突出问题导向,围绕发现问题、交办整改问题、监督执法、督察问责这条主线开展工作。要从发现问题入手,对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问题开展监测和针对性评估,既要用好常规生态监测方法和手段,更要用好现代化遥感监测手段,不断提高监测主动发现问题能力。要着眼推动问题交办整改,建立生态环境部门内部工作协同机制、部门间协同机制以及国家与地方协同机制,确保问题有效交办并推动整改到位。要强化监督执法和督察问责,充分发挥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作用,进一步强化“绿盾”行动,严肃查处生态环境破坏行为并严格问责,推动举一反三、完善制度机制。黄润秋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正确处理好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扎实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工作。一是完善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制度体系,推动将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制度纳入法治轨道,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加快推动完善各地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体系。二是全方位推进生态状况评估和保护修复成效评估,开展第五次全国生态状况变化调查评估,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三北”工程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开展动态监测和评估。三是加大生态破坏问题查处力度,持续推进“绿盾”重要生态空间强化监督,研究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外重要生态空间生态破坏问题查处机制,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严厉打击破坏生态违法犯罪行为。四是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逐步建立健全生物技术环境安全评估与监管体系,充分发挥好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作用和大国领导力,为发展中国家落实“昆明一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提供帮助和支持。五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加强创建过程指导和常态化监管,保障创建质量和成效,打造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样板,为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六是探索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开展生态系统支持服务和调节服务评价及结果应用试点,支持各地依托“两山”基地打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综合示范样板。七是持续夯实生态保护修复监管能力,建设生态保护修复综合监管平台,加强生态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业务培训,开展典型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等重点专项研究。会上,海南省、北京市、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局)负责同志作交流发言。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董保同主持会议并作总结讲话。海南省副省长顾刚,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刘炳江出席会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厅(局)负责同志,自然生态保护处负责同志参加会议。生态环境部相关司局、直属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详情
2024-05-23
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举行
5月22日,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在海南省五指山市举行。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 你我共参与(Be part of the Plan)”。《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席、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出席活动并致辞。海南省委书记冯飞出席活动并致辞。黄润秋指出,中国作为生物多样性大国和最早签署、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持续完善生物多样性治理体系,切实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深度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作出了积极贡献。作为COP15主席国,中国呼吁各缔约方对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加快推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进程,更新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与行动计划,积极调动各方资源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社会要落实承诺,大幅提升对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推动全面平衡有效执行“昆蒙框架”。冯飞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生物多样性保护关系人类福祉,也是海南的自觉选择和重大责任。海南近年来在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持续开展有益探索,不断健全法治保障、筑牢生态屏障、丰富基因宝库、深化国际合作,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海南故事”跨越山海、走向世界。海南将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服务和办好此次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自由贸易港开放政策和绿色生态优势,完善工作机制,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在地方政府落实《生物多样性公约》、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等方面作出有益示范和新的贡献。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董保同主持活动并宣读了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书面致辞。海南省委常委、秘书长倪强,海南省副省长顾刚出席活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生物多样性公约》代理执行秘书大卫·库珀视频致辞。欧盟驻华大使庹尧诲,哥伦比亚驻华大使卡夫雷拉,国家林草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闫振以及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严庆出席活动并发言。活动举行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携手同行”仪式,号召凝聚合力、携手同行,推动生物多样性智慧治理、科学治理,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活动还启动了五指山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实践,高校学生代表发出了“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倡议”。国务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成员单位、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厅(局)、生态环境部机关有关司局、直属单位负责同志,部分国家驻华使馆和国际机构以及社会组织和媒体代表等共200余人参加活动。
详情
2024-05-23
《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履约经验交流会在京召开
5月17日,《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履约经验交流会在京召开。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出席会议并讲话。  黄润秋指出,中国作为公约文书制定和首批签约国之一,履约20年来,坚决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污染宣战,有力推进POPs控制行动,有效减少POPs环境排放,为全球环境治理和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制定国家实施计划及其增补版,出台《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建立履约协调机制,不断健全POPs控制体系。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推进农药和工业用途类POPs绿色替代,强化重点行业领域过程协同减排,深入推进行业绿色发展。加强POPs控制法治建设,深化废物管理处置,强化科技支撑,持续提高POPs控制能力。严格履行公约各项义务,深度参与公约谈判,广泛开展POPs控制技术国际交流。黄润秋强调,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新征程上,中国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践行POPs控制的国际承诺,有效管控POPs等新污染物环境风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中方将与国际社会一道,携手共创无POPs的美好未来,共同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会议由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主持。辽宁省副省长李强、山东省副省长周立伟、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潘文博出席会议并作交流发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巴塞尔、鹿特丹、斯德哥尔摩公约执行秘书罗尔夫·帕耶,全球环境基金首席执行官卡洛斯·罗德里格兹,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副总干事邹刺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副总干事玛丽亚·海伦娜·赛梅朵,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世界银行中国、蒙古和韩国局局长华玛雅等通过线上线下等形式出席会议并作交流发言,回顾了20年来与中国携手管控POPs的历程,充分肯定了中国履约取得的重大进展,以及在全球履约和化学品健全管理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和作出的重要贡献。国家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工作协调组专家委员会、行业协会等国内履约相关方代表现场交流发言。会议践行“无废会议”理念,电子发布了《中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2004-2024年)》。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国务院有关部门代表,生态环境部有关司局负责同志,斯德哥尔摩公约亚太区域中心执行主任及媒体代表等现场参会。各省级生态环境部门负责同志、国际机构代表以及正在贵州参加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专业委员会第十八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的代表800余人通过网络会议形式参会。
详情
2024-05-21
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进展报告(2023)》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作为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最大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风险,主动适应气候变化是当前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任务。为全面反映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推动实施《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的情况,增进各方面对适应工作的了解,持续推进各层级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分享中国实践和经验,生态环境部编制了《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进展报告(2023)》并于5月15日在“全国低碳日”上正式公布。报告从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社会系统、区域格局和保障机制建设等六方面全面总结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印发以来,我国各重点领域在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中取得的进展与成效。报告指出,2022年以来,我国积极完善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已推动多地编制实施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重点领域发布适应气候变化政策文件80份,为提升气候韧性提供了重要指导。同时,水资源、陆地生态系统、海洋、农业、卫生健康等重点领域的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提升气候韧性、有效防范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作出了重要贡献。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以防范气候风险、强化适应行动、提升适应能力为目标,进一步加强部际统筹协调,强化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提升重点领域和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持续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和全球气候治理作出积极贡献。
详情
2024-05-16
国合会气候过冲问题研究进展交流会在京举办
4月30日,国合会气候过冲问题研究进展交流会在京以线上线下结合形式举办。会议由国合会秘书处主办,国合会助理秘书长、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副主任李永红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代表就气候过冲的科学背景、国际主流观点及相关学术研究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潜在贡献开展交流讨论。会议指出,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等研究表明,全球温升幅度高于1.5℃的气候过冲发生的可能性很大。气候过冲一旦发生,将导致人类和自然系统面临严重风险和不可逆损害,目前国际相关研究尚不充分。会议强调,战略性、前瞻性、预警性是国合会研究的特点,就气候过冲问题开展讨论,将为国合会气候领域现有研究提供更多视角,有助于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做出更加科学有效的决策。国合会委员、欧盟气候行动司原司长德尔贝克,国合会委员、清华大学苏世民院院长薛澜,中国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原一级巡视员孙桢,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环境总司副司长北森久美,联合国环境署副首席科学家贾博尔,美国环保协会首席科学家兼高级副总裁汉博格等近20名来自中外政府机构、研究机构与国际组织的代表参会。
详情
2024-05-14
中国人民银行 生态环境部 金融监管总局 中国证监会联合召开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工作座谈会
5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召开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工作座谈会,传达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总体部署,交流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有关经验做法,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潘功胜,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付万军,中国证监会副主席王建军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鹤新主持会议。会议指出,建设美丽中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强化金融支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为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发展好绿色金融,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支持实体经济绿色转型、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重要方面。会议认为,近年来生态环境部门在气候投融资、碳市场建设、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等方面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创新,为金融机构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创造了条件。金融部门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信息披露、激励约束机制、产品服务创新、国际合作等方面不断探索,取得积极成效,为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会议指出,发挥绿色金融作用,助力美丽中国建设,是金融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共同的使命和责任。金融管理部门、生态环境部门、金融机构和有关企业要加强跨部门、跨领域协同合作,加强统筹谋划,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推动环境要素市场建设,分阶段逐步扩大我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完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利用好生态环境有关机构和单位的专业性优势,强化在碳核算、第三方评估认证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发挥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等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助力碳市场建设。加强政银企三方融资对接,建立服务美丽中国建设重点项目联合推介机制。会议强调,各金融机构要在整体战略中充分考虑对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适应性,将气候风险纳入整体风险管理体系,更好适应和支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围绕绿色金融完善组织建设,强化考核激励,提高金融服务专业化水平。强化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力度,拓宽项目还款及担保方式,探索环境权益抵质押贷款、环境效益挂钩贷款、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产品。切实提高绿色金融投向精准度,提升信息披露和碳核算水平,防范“洗绿”“漂绿”“假转型”。既要持续加大对节能降碳、生态环保等领域的金融支持,也要保证对煤电等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的合理支撑。金融管理部门将会同生态环境部进一步优化政策安排,建立常态化项目推荐机制,强化监测评估、政策协调、宣传推广,积极推动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取得实效。国家能源集团、中国三峡集团、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等单位介绍了绿色金融需求和有关工作情况。国家开发银行、兴业银行、兴业证券介绍了绿色金融工作经验。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相关司局负责同志,开发性和政策性银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部分股份制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负责同志,生态环保领域部分重点单位、企业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各省(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人民银行分行、生态环境部门负责同志在分会场参加会议。
详情
2024-05-14
中法关于就生物多样性与海洋加强合作的联合声明:昆明-蒙特利尔到尼斯
1、作为海洋国家和生物多样性大国,中法两国重申对保护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的特殊责任和共同雄心。中国作为主席国成功举办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下称“COP15”),大会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下称“昆明-蒙特利尔框架”)。该框架确立了如下目标:通过建立具有生态代表性、连通性良好、公平治理的保护区以及其他有效区域保护措施(OECMs),到2030年有效保护和管理至少30%的陆地和内陆水域、海洋和沿海区域;到2030年,至少对30%的已退化陆地和内陆水域生态系统、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采取修复措施。  2、法国愿延续COP15确定的道路,将于2025年6月同哥斯达黎加在尼斯共同举办下一届联合国海洋大会。面对海洋的绝对紧急状况,联合国海洋大会将是一个基于具体承诺和海洋行动综合路线图的行动峰会。昆明-蒙特利尔框架的行动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14的具体目标相辅相成:将污染问题纳入考量、保护与修复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制定捕捞规范、应对海洋酸化、促进可持续发展。  3、为了加强养护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的共同雄心,两国通过了以下联合声明:  4、中法计划依照两国已批准的国际公约,例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巴黎协定》、《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采取相关行动。两国支持“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  5、两国认识到《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协定》(下称“BBNJ协定”)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包容和全面的国际海洋治理支柱之一。两国承诺为BBNJ协定尽快生效作出贡献,并鼓励所有国家采取同样行动。  一、养护、保护和修复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样性,促进环境多边主义  6、中法两国重申2022年12月于蒙特利尔作出的承诺,即通过建立具有生态代表性、连通性良好、公平治理的保护区以及其他有效区域保护措施,到2030年有效保护和管理至少30%的陆地和内陆水域、海洋和沿海区域;到2030年,至少对30%的已退化陆地和内陆水域生态系统、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采取修复措施。两国承认海洋保护区和其他有效区域保护措施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并将促进相关措施的实现。此外,两国承诺执行COP15关于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惠益分享多边机制的决定,并密切关注这一问题的参与性和包容性进程。  7、两国认识到落实昆明-蒙特利尔框架各项目标的时间仅余6年,宣布了各自修订后的生物多样性国家战略和行动计划,使其与昆明-蒙特利尔框架长期目标与行动目标一致。两国将在2025年联合国海洋大会上强调其国家战略和行动计划中有关海洋的部分以及为此展开的专门行动。  8、中法愿加强两国主管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样性养护、保护和修复的国家机构间合作。两国在海洋法和极地事务对话中,为结合昆明-蒙特利尔框架落实BBNJ协定,分享知识和最佳实践,尤其是关于海洋保护区和其他有效区域保护措施的基于科学的治理、连通性和有效管理模式。上述对话将有助于确保本声明的后续跟进和实施工作。  9、在落实BBNJ协定框架下,两国承诺根据协定规定,为建立保护区等划区管理工具开展双边和多边合作。两国承诺在其参加的组织内积极开展工作,促进实现BBNJ协定目标,并加强各机构间的协调。两国重申对于包括第18条在内的协定条款达成的共识。两国承诺在此基础上,推动协定生效和后续落实,并承诺依照协定规定,助力制定和实施一项有效的多边解决方案,以分享遗传资源惠益。  10、两国认识到海洋在碳储存和碳封存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将开展合作,为包括湿地在内的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的修复融资,上述生态系统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11、两国致力于国际海底管理局工作,认为应确保在任何深海海底采矿活动之前,恰当的海洋环境影响评估得以实施,风险得以被了解,技术和操作方法符合相关规定,同时确保国际海底管理局根据现有最佳科学知识,并遵循审慎和生态系统方法,制定适当的规则、规章和程序。两国鼓励在国际海底管理局框架下开展科学勘探并为此加强合作。  二、打击非法、不报告和不管制捕捞  12、两国承诺打击非法、不报告和不管制捕捞,并在相关国际组织中主张这一做法。两国承诺在各自加入的区域渔业管理组织中推动加强管控和监测措施。  13、两国支持在世界贸易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就这一问题所开展的努力。两国承诺落实世界贸易组织渔业补贴相关协议。中国正积极研究加入旨在预防、阻止和消除非法、不报告和不管制捕捞的《港口国措施协定》(PSMA)。  14、两国同样认识到打击非法、不报告和不管制捕捞具有跨领域特征,将积极参加国际海事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有关工作,努力保障渔船安全。  15、在联合国海洋大会召开之前,两国将探讨在打击非法、不报告和不管制捕捞方面的合作前景。中国愿积极考虑派员参加联合国海洋大会期间相关渔业活动。  三、防治污染  16、两国承诺防范和减少污染因素——无论是化学、塑料或其他类型的污染——及其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相关风险。两国将尤其重视减少上述污染对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影响。  17、两国将基于综合的方法,致力终结塑料污染。为此两国承诺积极推动塑料生产和使用源头减量,禁止、减少某些一次性塑料的生产和消费,落实“减少、重复使用、循环利用”的方法,并发展相关配套基础设施。  18、两国认识到联合国环境大会第5/14号决议(UNEP/EA.5/Res.14)的重要性,上述决议授权开展谈判,为结束塑料污染制定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书;认为在乌拉圭埃斯特角城举行的INC1、法国巴黎举行的INC2、肯尼亚内罗毕举行的INC3以及加拿大渥太华举行的INC4取得了积极进展,并支持在将于韩国釜山举行的INC5期间,为达成一项富有雄心且可实施的协议所做的努力。上述谈判的进展将在2025年联合国海洋大会上得到强调。  19、两国认识到联合国环境大会第5/8号决议(UNEP/EA.5/Res.8)的重要性,上述决议授权不限成员名额特设工作组,审议设立一个关于化学品和废物健全管理并防止污染的科学与政策委员会。两国对2023年1月底第一轮工作组会议所取得的结果表示满意,并支持从现在起到2024年底前完成不限成员名额特设工作组工作,期待能尽快组建一个范围广泛的独立科学与政策委员会,所涉范围包括化学品和废物污染。  20、两国承诺共同推动落实在波恩举行的第五届化学品管理国际会议通过的全球化学品框架。  四、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14进行融资  21、两国认识到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14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仍存资金缺口,重申现在就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14并在2025年年底前提升集体雄心水平的承诺。  22、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有关决定,两国将促进来自所有来源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的大幅增加,包括来自国家、国际、公共和私人资源的资金,包括由发达国家和自愿履行发达国家承诺的缔约方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提供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资金,到2025年全球每年至少达到200亿美元,到2030年全球每年至少达到300亿美元;调动包括多边开发银行和私营部门在内的所有资金来源。两国将把这些资金中的一部分专门用于保护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样性。两国欢迎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对生物多样性融资的积极贡献。中国对法国和欧盟承诺将其用于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国际资金增加一倍表示欢迎。两国将支持在全球环境基金内设立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信托基金投入运作。两国还将特别关注昆明-蒙特利尔框架行动目标15中有关大型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报告其对生物多样性影响、依赖程度和风险的各部分内容的落实情况。  23、两国将在2025年联合国海洋大会前就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14的融资问题交换意见。为应对资金缺口,两国将根据可持续发展目标14的具体目标14.7准备一份联合财务报告,并将在其中特别关注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情况。  五、海洋相关科学知识的发展  24、两国支持“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两国坚信海洋科学和海洋技术的研究对养护和保护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两国将加强科学合作以及大学生和研究人员的交流。  25、两国将特别关注人类对海洋环境威胁的累积效应的研究,如海洋酸化或污染。这种合作也将扩展到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如社会学、历史学、法学、经济学、地理学和城市规划。  26、两国将支持在联合国海洋大会磋商过程中设立“推动海洋可持续性国际专家组”(IPOS),该专家组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框架下与联合国世界海洋评估(WOA)合作开展工作。  27、IPOS的短期目标是建立一个国际平台,该平台将根据可持续发展目标对现有海洋知识和建议进行首次整合。其目的是开发工具以模拟未来海洋行为,提出建议并由多方进行讨论。  28、关于极地,两国认识到需要开展具有雄心的国际科学合作,有必要继续在《南极条约》体系各组织(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和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内作出努力,特别是在环境保护、资源养护和生物多样性方面。  六、海运绿色化  29、海运承担了全球货物运输总价值的80%以上,同时也产生了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89%。因此两国希望,在提高船舶及港口能源效率和能源转型方面进行合作。  30、两国共同致力于落实国际海事组织通过的《船舶温室气体减排2023战略》。两国认为应根据《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巴黎协定》有关规则,在国际海事组织框架下,通过全球协调的政策,共同做出努力,并研究技术和市场举措,推进航运业温室气体减排工作,增强可持续替代能源竞争力。  31、两国认为,船舶靠港使用岸电是减少船舶停靠对环境影响的关键解决方案之一,将鼓励对岸电基础设施的投资。两国将鼓励从传统化石能源向新的低碳和零碳燃料技术的转型。  32、中国注意到法国已经签署《克莱德班克宣言》,以建立“绿色航运走廊”,即通过发展能源来源、基础设施和零排放船舶,在两个或多个港口间形成脱碳航线。  七、蓝色经济方面合作  33、两国认识到海洋和海岸是一大部分全球经济的基础,到2030年蓝色经济产生的价值预计将达到3万亿美元,两国强调需要维持与海洋和海岸相关的,尊重环境的可持续经济活动。在此方面,两国打算在可持续沿海旅游方面进行合作。  34、两国鼓励各自金融业者在蓝色金融领域开展合作。  35、两国通过能源对话就海洋可再生能源生产,特别是两国迅速发展的海上风电和漂浮式风电以及潮流能、波浪能交换意见。  36、海藻生产有潜力为世界粮食资源贡献10%的增长,并对肥料、医药和化妆品行业有所贡献,同时也是一个主要碳汇,因此两国将促进两国间在水产养殖和海藻养殖领域的交流。
详情
2024-05-09
《中欧环境与气候合作:进展与展望》智库报告发布
新华社北京5月3日电《中欧环境与气候合作:进展与展望》智库报告3日面向全球发布。这份报告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国家节能中心、新华社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共同发布。报告分为序言、中欧携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中欧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持续深化、中欧生态环境合作扎实推进、推进中欧环境与气候合作行稳致远等5部分。报告提出,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联合体,中欧必须担负责任,开展环境与气候合作,携手维护地球家园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在全面梳理中欧环境与气候合作历程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中欧环境与气候合作的成果成效,并对中欧环境与气候合作进行了展望。报告认为,中欧环境与气候合作已成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及中欧合作的新亮点、新支柱、新引擎。中欧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理念相通、具有广泛共识,合作基础扎实,且双方在环境与气候领域互补性强,合作前景广阔。中欧环境与气候合作不仅符合双方的利益,在全球气候危机加剧、世界经济低迷的背景下更加凸显其战略性,具有世界性意义。报告认为,绿色是中欧合作最鲜明的底色。中欧环境与气候合作深入务实、成效卓著,是双边绿色合作的典范,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对中欧双方的环境治理、贸易投资直接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而且惠及全球。报告称,展望未来,中欧环境与气候合作前景广阔,充满机遇。中欧双方应携手更加深入和务实地推动合作,通过高层对话和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在环境与气候政策上的对接,建立长期的合作框架,推动全球环境治理和气候行动。报告呼吁,进一步加强中欧绿色伙伴关系,强化合作机制,创新合作模式,拓宽合作范围,丰富合作形式,携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贡献。
详情
2024-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