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习近平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会谈
新华社巴黎5月6日电(记者 倪四义、田帆)当地时间5月6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爱丽舍宫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会谈。当地时间5月6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爱丽舍宫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会谈。新华社记者 殷博古 摄习近平指出,很高兴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对法国进行第三次国事访问。中法关系60年珍贵历程,将使我们更好思考如何开启下一个60年。在当前世界百年变局下,双方应该坚守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互利共赢的建交初心,并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打造新时期互信稳定、守正创新、担当作为的中法关系。双方要坚持独立自主,共同防止“新冷战”或阵营对抗;要坚持相互理解,共同促进多彩世界的和谐共处;要坚持高瞻远瞩,共同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要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反对“脱钩断链”。习近平强调,中方愿同法方保持战略沟通,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巩固双边关系战略稳定。挖掘互利合作广阔潜力,促进双边贸易向上平衡。中国愿进口更多法国优质产品,推动“从法国农场到中国餐桌”机制取得更多务实成果,希望法国向中国出口更多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双方要加强发展战略对接,深化航天航空等传统优势领域合作,加强核能、创新、金融领域合作,拓展绿色能源、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合作。中国已经实现制造业准入全面放开,将加快开放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欢迎更多法国企业赴华投资,同时也希望法方为中国企业赴法投资合作提供良好营商环境和稳定发展预期。习近平强调,中法都是文化大国,双方要加快人文交往“双向奔赴”,继续办好中法文化旅游年各项活动,积极推进文物联合保护修复工作和世界遗产地结好等合作。中方欢迎更多法国朋友赴华,将对法国等12国公民短期来华的免签政策延长至2025年年底,推动未来3年法国来华留学生突破1万人、欧洲青少年来华交流规模翻一番。中方支持法方办好巴黎奥运会,将派出高水平代表团赴法参赛。中方愿同法方深化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领域合作,支持法方办好联合国海洋大会,鼓励两国有关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结对。中方也愿同法方加强在人工智能治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等领域对话沟通。当地时间5月6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爱丽舍宫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会谈。新华社记者 殷博古 摄马克龙表示,今年法中将共同隆重庆祝法中建交60周年。法中关系友好,合作富有成效,不仅涉及高尖端技术,也包括气候变化、海洋多样性等全球性议题。习近平主席访问期间,双方签署多项合作协议,再次彰显法中合作的潜力和前景。当前,世界面临诸多紧迫挑战,法中关系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时刻。法中关系具有深厚底蕴,双方相互尊重,着眼长远,加强合作,将为解决全球性挑战、避免集团对立对抗发挥重要积极作用。法方希望同中方进一步密切双边经济关系和多边沟通协作,推动法中战略伙伴关系取得更多成果。法方希望向中国出口更多农产品,同时将对中国保持市场开放,不会针对中国企业搞歧视性政策,欢迎更多中国企业包括高技术企业赴法投资合作。法方愿同中方加强航天航空、民用核能等领域合作,共同办好今年法中文化旅游年活动,欢迎中方派团出席巴黎奥运会。法方愿就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人工智能等全球性问题同中方密切沟通合作,共同维护多边主义、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国际法。双方还就乌克兰危机和巴以冲突等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很不太平。中法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应该为和平解决热点问题发声,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出力。中方愿同法方一道,以巴黎奥运会为契机,倡议运动会期间全球停火止战。双方发表关于中东局势、人工智能和全球治理、生物多样性与海洋、农业交流与合作4份联合声明,签署绿色发展、航空、农业食品、商务、人文等领域近20项双边合作文件。当地时间5月6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爱丽舍宫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会谈。这是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同马克龙和夫人布丽吉特合影。新华社记者 殷博古 摄会谈后,习近平和马克龙共同会见记者。当晚,马克龙和夫人布丽吉特在爱丽舍宫为习近平和彭丽媛举行盛大欢迎晚宴。蔡奇、王毅等出席上述活动。
详情
2024-05-07
中方将赴美开展气候变化会谈
经中美双方商定,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将于5月7—16日率团赴美,与美国总统国际气候政策高级顾问波德斯塔进行会谈。双方将以两国元首共识为指引,围绕《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等双方共识、推进中美气候合作取得务实成果等深入交换意见。刘振民特使此行还将与联合国有关方面,以及美方有关地方政府和智库等就应对气候变化等议题进行交流。
详情
2024-05-07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4年圆桌会在海口召开
4月25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合会)2024年圆桌会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会议主题为“蓝色经济助力美丽海南”。海南省委书记冯飞,省长刘小明,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国合会秘书长赵英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副执行主任、联合国助理秘书长穆雷玛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就。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要通过加快推进美丽海湾建设、提升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推动海洋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深度参与全球海洋环境治理等举措,持续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会议表示,作为国际自由贸易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国家低碳试点省,海南坚持生态立省不动摇,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生态环境部和国合会将继续支持海南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努力建设生态一流、绿色低碳的自由贸易港,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谱写美丽中国建设海南篇章。本次会议是国合会发挥国际智力资源优势,支持地方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实践和尝试。与会代表围绕可持续蓝色经济助力双碳目标,沿海气候韧性城市建设的挑战与创新,推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实施、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等议题展开讨论。国合会中外委员、特邀顾问、合作伙伴代表,中外专家及海南省相关部门代表共200余人参加会议。
详情
2024-04-30
中央组织部、生态环境部联合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专题视频培训班
4月24日至26日,中央组织部、生态环境部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联合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专题视频培训班。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出席开班式并讲授第一课,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主持开班式。全国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部门7万名干部参加培训。培训班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主题,聚焦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重大战略,结合2024年生态环境重点领域业务工作开展专题辅导、政策解读和案例剖析,内容涵盖督察执法、法治保障、机构改革、污染防治攻坚、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分区管控等专业领域,教育引导广大生态环境系统干部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到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全过程。学员普遍反映,此次培训通过网络直播培训形式推动优质培训资源下基层,实现系统培训全覆盖,对确保全系统干部及时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决策部署,明确重点任务,掌握工作方法,从而推动基层工作有效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培训班在北京设主课堂,在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部门设分课堂,采取线上直播课程和线下交流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详情
2024-04-30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会见越南科学与技术部部长黄成达
4月24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京会见越南科学与技术部部长黄成达。双方就核与辐射安全、生态环境科技等议题交换意见。黄润秋介绍了近年来中国在生态环境科技和核与辐射安全等领域采取的举措与成效,以及为推动国际环境公约进程所做努力和积极贡献。黄润秋表示,中越双方在生态环境领域合作潜力大,中方愿与越方加强交流合作,携手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为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支持。黄成达高度赞赏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期待与中方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及核与辐射安全方面的交流合作。
详情
2024-04-25
环境署发布首份关于全球生物基经济的技术报告
4月22日是国际地球母亲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署)正式发布《全球生物基经济评估:为绿色未来协同推进政策、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技术报告。该报告由复旦大学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UNEP-IEMP)牵头撰写,为环境署发布的首份关于全球生物基经济评估的技术报告。同日,发布会在京举行。环境署早期预警与评估司司长刘健出席会议并致辞,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机构的有关领导、专家学者以及研究团队成员出席会议。促进全球生物基经济的发展,对实现绿色未来至关重要为应对气候变化、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如何合理开发生物质资源,发展生物基经济并设计面向气候变化适应性的生物质资源可持续性管理机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所谓生物基经济,指涉及使用生物技术和生物质生产商品、服务或能源的经济活动,其目标是减少能源和工业部门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目前全球已经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生物基经济发展战略。《全球生物基经济评估:为绿色未来协同推进政策、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技术报告从政策、创新与可持续性三个维度出发,全面评估了全球生物基经济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报告全面梳理了全球不同国家生物基经济发展政策脉络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了生物基产品技术创新与应用前景,评估了生物基经济对土地利用、生物多样性与生计改善的影响,并就生物基经济的气候变化减缓潜力、风险评估和适应策略进行了系统分析,强调通过政策、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推进,促进全球生物基经济的发展,对实现一个更绿色的未来至关重要。从系统思维出发,探讨全球生物基经济的可持续性推进生物基经济对实现绿色未来至关重要,然而,其推进过程中也有可能衍生出其他问题,对生物基经济的可持续性产生显著影响。例如,生物基经济的发展中,新兴技术产品在全生命周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应如何评估?再如,在“地球村”上,人类命运彼此息息相关,当生物基经济链条中的利益相关方产生利益冲突,应如何协调?气候灾害等风险影响到生物基经济供应链时,应如何破题?这是报告撰写团队关注的要点并致力于研究的问题。自2021年3月起,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环境署国际合作项目《全球生物质资源可持续性及气候变化适应性管理机制研究》支持下,复旦大学联合UNEP-IEMP、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团队正式启动研究。历时三年多、历经反复修改,他们在国际专家的精心评审下完成了100页的技术报告。在报告中,撰写团队从系统思维出发,特别关注生物基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特性,针对生物能源、生物基化学品、生物基塑料和生物基大分子材料的技术创新,评述了不同产品的主导技术路径、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前景,强调了生物基经济发展对土地使用、生物多样性与生计改善等多维度的潜在影响,指出生物基产品和生物燃料的需求改变了土地利用格局和农业生产方式,可能存在与粮食生产竞争、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等问题,凸显了采取可持续的实践和细致的土地利用规划来确保生物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他们还发现,尽管生物基产品和生物能源在替代非可再生材料和化石燃料方面提供了气候缓解效益,但生物质资源的供应链也受到极端突发和缓慢发展的气候风险的影响,提高生物质利用的气候减缓效益,增强生物基产品供应链的气候变化韧性,对于实现可持续生物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生物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该报告为生物基经济发展中的不同利益群体提供了鼓舞人心和有价值的信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高级职员、UNEP-IEMP主任张林秀如是说。复旦学者积极行动,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科学支撑据环境署统计,每年约有1100万吨塑料废物流入海洋,至2040年可能会增加两倍,超过800种海洋和沿海物种受到塑料污染的影响,而塑料的主要原料石油和天然气皆为化石燃料。今年的世界地球日主题为“全球战塑”,发展生物基经济,以生物基材料替代化石基材料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复旦学者牵头撰写的技术报告将有望帮助利益相关方更准确地把握生物基经济的发展脉络,为环境署制定相关环境议程以及成员国制定生物基经济政策提供科学参考,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复旦贡献。作为该份技术报告的首席作者,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上海能源与碳中和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玉涛带领团队长期从事环境系统工程与碳中和方向研究,近年来在清洁生产与产业生态、碳中和与生物基经济、绿色“一带一路”研究等方面取得多项进展。2023年12月,其团队在《自然》主刊发表首篇关于造纸行业净零排放的研究文章,为推动工业行业逐步脱碳并实现净零排放目标提供了重要科学参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UNEP-IEMP高级研究员孙明星,UNEP-IEMP主任张林秀为该报告的共同作者。在王玉涛看来,用专业能力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科学支撑,以科学研究推动全球治理,是学者肩负的使命。“发展生物基经济是的目标是减少对化石资源的依赖,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希望这份技术报告能帮助全球国家和地区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协同实现绿色发展和绿色转型。”复制链接https://wedocs.unep.org/20.500.11822/45332获取报告
详情
2024-04-23
国际原子能机构亚洲核安全网络指导委员会第34次会议在京召开
2024年4月16日,国际原子能机构亚洲核安全网络指导委员会第34次会议在京召开。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国家核安全局局长董保同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副总干事莉迪·埃夫拉尔共同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方表示,国际原子能机构亚洲核安全网络是全球核安全与安保网络下的区域性知识和人员网络,对推进区域核安全信息及实践经验交流共享、提高区域核安全总体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积极开展核安全国际合作是中国核安全监管四十年的宝贵经验之一,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充分利用多边、区域和双边机制,不断加强与核安全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分享并吸收先进的核安全监管理念和实践经验。成功举办此次重要机制性活动,不仅彰显了中国在全球核安全领域的积极影响力,更为提升全球核安全水平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埃夫拉尔副总干事对中国核安全事业取得的成就表示赞赏,并衷心感谢中国在促进新兴国家核电监管能力提升方面作出的贡献。她表示,中国在维护全球核安全方面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期待在国际原子能机构多边机制下,进一步加强与中国核与辐射安全的交流与合作。会后,双方续签了《关于核与辐射安全领域合作的实际安排》。
详情
2024-04-18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会见德国联邦环境、自然保护、核安全与消费者保护部长莱姆克
4月16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京会见德国联邦环境、自然保护、核安全与消费者保护部长莱姆克。双方就塑料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黄润秋回顾了中德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开展的良好合作,介绍了中国在塑料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的政策、举措及工作成效,表示中方一如既往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和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支持制定塑料污染国际文书,积极参与塑料污染政府间谈判委员会进程,希望同包括德国在内的各国一道,不断凝聚共识、求同存异,携手应对全球环境挑战。莱姆克积极评价中国在塑料污染治理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高度赞赏中方作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席国展现出的领导力,期待同中方深化务实合作,共同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力量。
详情
2024-04-18
中巴高委会环境与气候变化分委会在京举办环境与气候政策交流会
近日,中国—巴西高层协调与合作委员会(中巴高委会)环境与气候变化分委会在京举办环境与气候政策交流会。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与巴西外交部副部长安德烈出席活动,双方围绕气候变化多边进程、中巴环境与气候合作等议题进行了交流。中方表示,中巴互为全面战略伙伴,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通过金砖国家、基础四国等平台保持密切的交流合作。双方去年共同召开高委会环境和气候变化分委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分委会工作安排文件,为后续合作奠定坚实基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达成的“阿联酋共识”是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基础,各方应坚持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主义,维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主渠道地位。将于今年底召开的COP29应实质性推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实施手段支持,推动达成强有力的新集体量化资金目标。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各方应摒弃单边措施,切实加强国际合作。中方祝贺巴方担任二十国集团(G20)和COP30主席国,愿与巴方加强沟通,支持巴方成功举办相关会议。安德烈副部长高度赞赏中方为全球气候合作所做贡献,介绍了巴方在G20、金砖+、COP30框架下对气候变化议题的考虑及相关工作进展,期待通过多双边机制加强与中方在环境与气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详情
2024-04-16
专家观点 | 魏辅文:积极落实“昆蒙框架”,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2022年,我国作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的主席国,引领国际社会推动达成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蒙框架”),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明确了路径。作为“昆蒙框架”的有力推动者,“昆蒙框架”达成后,如何将其要点落到实处?采取相关行动,促成“昆蒙框架”目标的有效达成,将是下一阶段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工作。2024年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部署了4个优先领域的27个优先行动,明确了我国新时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战略、优先领域和优先行动。这是积极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和“昆蒙框架”的重要举措,为各部门各地区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了指引,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局面的开创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是行动基础主流化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手段。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与绿色发展、减污、降碳、脱贫等协同推进,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鼓励企业参与保护,持续开展宣传教育和科普活动,调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基于这些行动和举措,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积极性不断提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但仍存在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待修订和完善,企业和公众参与保护的渠道有限,保护意识有待提升等问题。此次发布的《行动计划》,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优先领域下设置了6个优先行动和17个优先项目,从政策法规、治理体制、规划计划、宣传教育、企业参与、全民行动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设定优先行动和目标,必将极大地提升我国生物多样性主流化水平。二、有效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威胁是内在要求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已经成为当前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可能会危及全球粮食安全、供水和生计等。各国亟需转型性变革,采取紧急行动,遏制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我国持续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以国家植物园为引领的迁地保护网络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等,实施了物种保护和修复的重大工程,实现了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和恢复。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有待加强,基于原创性研究和本土性评估的规划和战略不够,对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关注较少,野生动物种群管控的相关研究和海洋保护地的建设和规划刚刚起步,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遏制。此次发布的《行动计划》,在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威胁优先领域下设置了8个优先行动和22个优先项目,从生态空间保护、生态系统恢复、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物种可持续管理、生物安全管理、环境质量改善和与气候变化协同等方面,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的提升,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将为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挑战作出新贡献。三、探索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与惠益分享是正向激励《生物多样性公约》有三大目标,分别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其组成部分以及公平合理分享由利用遗传资源而产生的惠益。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可持续利用和惠益分享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十分重要,能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正向激励,但目前我国的相关工作与公约三大目标有效平衡的要求仍存在差距。  此次发布的《行动计划》,充分对标了“昆蒙框架”的行动目标,平衡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三大目标,在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与惠益分享优先领域下设置了6个优先行动和19个优先项目,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可持续管理、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以及传统知识的保护与传承等,将农业、生态和城镇统筹考虑,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可能路径,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致力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四、推动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条件保障全面的调查和监测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基础,准确的评估是生物多样性有效治理的前提,能够保障保护行动的顺利实施。此前,我国已经开展了大规模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和评估,监管和执法的力度不断加大,国际履约合作持续深化,但仍存在监测体系不完善、监测数据的智能化和集成化水平不高、多部门协作和央地联动亟需深化等问题,参与引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能力亟待提升。此次发布的《行动计划》,在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现代化优先领域下设置了7个优先行动和17个优先项目,从调查监测、评估、执法监督、智慧治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投融资机制和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致力于推动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未来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科学研究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国家层面落实好“昆蒙框架”,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协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详情
2024-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