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丁薛祥出席“77国集团和中国”气候变化领导人峰会并致辞
12月2日,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出席在迪拜举行的“77国集团和中国”气候变化领导人峰会并发表致辞。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12月2日,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出席在迪拜举行的“77国集团和中国”气候变化领导人峰会并发表致辞。丁薛祥表示,在《巴黎协定》首次全球盘点的历史时刻,77国集团主席国古巴倡导举办此次峰会,意义重大。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路同行。习近平主席强调,“77国集团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重要合作平台。这些年,中国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在承担自身国际义务的同时,努力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帮助。中国扎实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和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受到发展中国家普遍欢迎。丁薛祥强调,完善全球气候治理依然任重道远,77国集团和中国理应进一步发出共同声音,维护共同权益。要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强化绿色转型发展战略对接,加强互帮互助,探索发展和保护相协同的新路径;共同捍卫多边主义,坚定维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确定的目标和原则;共同促进公平正义,推动落实气候资金、形成全球适应目标框架等取得实质性进展,充分发挥新建立的损失与损害基金作用。中国愿与广大发展中国家风雨同舟、密切合作,携手迈向绿色低碳的美好未来。古巴国家主席迪亚斯-卡内尔、巴西总统卢拉、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等在峰会上发表致辞。当天,丁薛祥同纳米比亚总统根哥布进行了简短交谈,并会见了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主席、阿联酋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苏尔坦,美国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比尔·盖茨。会见苏尔坦时,丁薛祥祝贺阿联酋此次办会取得丰硕成果。他表示,中国与阿联酋两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同时分别为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公约的主席国,双方要加强沟通协调,共同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苏尔坦表示,感谢中方对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的大力支持,赞赏中国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所作重要贡献,期待中国在应对气变国际合作中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会见盖茨时,丁薛祥表示,中美都是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参与方,双方共同推动了《巴黎协定》的达成、生效,近日达成《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中方愿同盖茨基金会加强合作,为全球绿色转型、全球发展事业作出更多贡献。盖茨表示,愿同中方在应对气候变化、农业、健康卫生等领域开展更加紧密合作,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取得更多务实成果。丁薛祥来到中国代表团在会场设立的“中国角”,参观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展览,与工作人员互动交流,勉励大家充分运用新媒体等方式宣介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创新举措和显著成效,积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国际合作。“中国角”于11月30日开馆,将持续11天,举办100多场活动。
详情
2023-12-05
携手应对气候环境领域挑战(生态论苑)
减缓气候变化与适应气候变化协同推进,才能最大限度减轻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确保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在推进减缓工作的同时,应更加重视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科学、精准,推进相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我们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应对气候环境领域挑战,守护好这颗蓝色星球。”“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这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3年度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超过51%,目前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已历史性地超过煤电,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成效显著。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正在加速演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频发、强发、广发特征,严重影响全球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世界气象组织日前指出,2023年10月是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0月。同时,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将至少持续至明年4月,大大增加了出现破纪录高温的可能性。应对气候变化,需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一方面,通过能源、工业等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调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速率,比如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植树造林增加地球碳汇等。减缓行动是遏制气候变化的根本措施,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通过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风险识别与管理,采取切实有效的调整适应行动,降低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和风险,比如建立完善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对气候灾害风险的管理等。当气候变化已经发生或预期灾害风险较大时,适应行动不可或缺,能直接有效地保护人类社会、自然生态系统安全。减缓气候变化与适应气候变化协同推进,才能最大限度减轻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确保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定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工作都取得显著成效。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构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调整,采取节能提高能效、建立完善市场机制、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有力措施。从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到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从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空—天—地”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到通过基础设施、重大工程提升自然生态系统适应能力,我国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持续增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仍将持续。我国气候类型复杂,气候风险交织,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紧迫性不断凸显。在推进减缓工作的同时,应更加重视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科学、精准,推进相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方面,加强对气候变化风险的监测、评估;另一方面,科学、系统提升农业、水资源等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建设管理模式,强化城市气候韧性。保护地球家园、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世界同舟共济,共同书写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国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断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新的贡献。
详情
2023-11-30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国共产党领导外事工作条例》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审议■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战略实施以来,思想认识、生态环境、发展方式、区域融合、改革开放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发展态势日趋向好■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根本上依赖于长江流域高质量的生态环境。要毫不动摇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高水平保护上下更大功夫,守住管住生态红线,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要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主动力,积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加强区域创新链融合,大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要统筹抓好沿江产业布局和转移,更好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用好两种资源,提升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增强对国际循环的吸引力、推动力。要坚持省际共商、生态共治、全域共建、发展共享,提升区域交通一体化水平,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维护国家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升流域防灾减灾能力,以一域之稳为全局之安作出贡献。要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重点领域推动一批重大改革。沿江省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强化工作落实,步步为营、扎实推进、久久为功,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中国共产党领导外事工作条例》对党领导外事工作作出规定,把党长期以来领导外事工作的思路理念、体制机制和成功实践转化为制度成果,对于确保党中央对外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得到有力贯彻执行具有重要意义■要进一步加强党中央对外事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要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不断提升外事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要深刻认识新征程上党的外事工作使命任务,把习近平外交思想贯彻落实到外事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创造有利条件,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新华社北京11月27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11月27日召开会议,审议《关于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国共产党领导外事工作条例》。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会议指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战略实施以来,思想认识、生态环境、发展方式、区域融合、改革开放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发展态势日趋向好。会议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根本上依赖于长江流域高质量的生态环境。要毫不动摇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高水平保护上下更大功夫,守住管住生态红线,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要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主动力,积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加强区域创新链融合,大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要统筹抓好沿江产业布局和转移,更好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用好两种资源,提升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增强对国际循环的吸引力、推动力。要坚持省际共商、生态共治、全域共建、发展共享,提升区域交通一体化水平,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维护国家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升流域防灾减灾能力,以一域之稳为全局之安作出贡献。要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重点领域推动一批重大改革。沿江省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强化工作落实,步步为营、扎实推进、久久为功,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会议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外事工作条例》对党领导外事工作作出规定,把党长期以来领导外事工作的思路理念、体制机制和成功实践转化为制度成果,对于确保党中央对外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得到有力贯彻执行具有重要意义。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党中央对外事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要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不断提升外事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要深刻认识新征程上党的外事工作使命任务,把习近平外交思想贯彻落实到外事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创造有利条件,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详情
2023-11-28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浙江论坛举办 易炼红黄润秋讲话
11月24日至25日,生态环境部与浙江省委、省政府在金华共同举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浙江论坛。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浙江论坛举办易炼红黄润秋讲话  今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和浙江生态省建设20周年。24日至25日,生态环境部与浙江省委、省政府在金华共同举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浙江论坛。论坛以“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为主题,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共话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浙江萌发的光辉历程、生动实践和经验启示。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易炼红,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李文堂,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孙东升,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赵志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农工党中央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出席;省领导邱启文、高兴夫、张学伟出席,胡伟主持。  易炼红指出,2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为浙江量身制定了作为省域发展全面规划和顶层设计的“八八战略”,把“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作为重要内容,率先开启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这些年来,浙江争当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排头兵,着力塑造生态先行新优势、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子、绘就城乡和美新画卷、增进生态惠民新福祉、构建生态共建新格局,走出了一条经济转型升级、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均衡和美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浙江生态省建设20年取得的成就是“八八战略”推动浙江精彩蝶变的生动体现,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四个重大转变”的缩影,有力印证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念决心。我们将自觉扛起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率先实践地和“两山”理念发源地的使命担当,以“811”生态文明先行示范行动为载体抓手,继续擦亮美丽浙江“金名片”,始终捧牢生态资源“金饭碗”,自觉用好绿色发展“金钥匙”,奋力打造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标杆之地。  黄润秋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理念,谋划一系列前瞻性战略,实施一系列务实性举措,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提供了肥沃的实践土壤和丰富的源头活水。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系统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20年来,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砥砺前行,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构筑形成生态美、百姓富、经济强的现代化发展格局,美丽浙江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已经成为展示美丽中国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希望浙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积极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新实践,积极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新标杆,积极承担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新使命,积极开展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新探索。生态环境部将一如既往支持浙江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创新,为建设美丽浙江和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开幕式上,与会嘉宾观看了《绘就绿水青山新画卷》专题片。现场发布了浙江生态省建设20周年成果、浙江省减污降碳协同指数,展示了浙江“蓝色循环”项目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证书和贺信,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首席代表涂瑞和视频致辞。  本次论坛组织安排了主旨报告、分论坛、实地考察等环节。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系统负责人,专家学者、企业、金融机构、社会组织代表等参加论坛。
详情
2023-11-28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分别向中俄执政党对话机制第十次会议致贺信
新华社北京11月20日电11月20日,中俄执政党对话机制第十次会议以视频方式举办。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分别向会议致贺信。  习近平在贺信中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说,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俄关系经受住国际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始终保持高水平发展,树立起新型大国关系典范,对实现全球稳定发展的战略价值更加凸显。明年是中俄建交75周年,中方愿同俄方共同把握历史大势,坚定发展永久睦邻友好、全面战略协作、互利合作共赢的中俄关系,有力促进两国各自发展振兴,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和统一俄罗斯党交流合作是新时代中俄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俄执政党对话机制已发展成为两国巩固政治互信、密切战略协作、推进互利合作的独特渠道和平台。希望两党以对话机制第十次会议为契机,展现大国大党责任担当,丰富新时期交往内涵,开创机制化交流合作新局面,为促进新时代中俄关系不断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大力量。  普京在贺信中表示,俄中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两国正共同推进经济、交通、能源、人文等领域诸多大型合作项目,通过双边渠道以及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协调立场、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推动建设更加公正民主的国际秩序。统一俄罗斯党和中国共产党作为俄中执政党开展着高水平、建设性互动,促进两国多领域合作快速发展。两党中央机关和地方机构保持机制化交往,围绕党的建设、立法和社会等领域工作交流有益经验,就双边和国际议程中的一系列现实问题进行深入讨论。相信俄中执政党对话机制第十次会议开展的对话将富有内涵、具有建设性,进一步推动深化俄中之间卓有成效的合作。
详情
2023-11-23
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统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注重同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前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追风逐日,风电装机连续13年稳居全球首位,光伏装机连续8年居全球首位;绿色“智”造,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10年累计下降幅度超36%;穿梭驰骋,新能源汽车从第1000万辆到突破第2000万辆,仅用17个月……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大力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新征程上,各地区各部门瞄准既定目标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努力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先立后破,提升能源发展“含绿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能源领域是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要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东南沿海,全球首台超大容量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并网发电,风机转动一圈,发电量可供三口之家使用7天左右。西北戈壁,我国首个万吨级光伏制氢项目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投产,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8.5万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立足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积极壮大清洁能源产业,推动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不断释放创新发展动能,加速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非化石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金沙江上游,华电叶巴滩水电站建设现场,平移式缆机将近30吨重的混凝土送至位于坝基的浇筑工地。“首批机组计划2025年投产发电,电站年发电量预计102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燃煤超300万吨。”华电金上叶巴滩分公司执行董事刘强介绍。非化石能源开发规模不断扩大。全球最大水光互补电站在四川甘孜投产,我国海拔最高风电项目在西藏措美并网,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在海南文昌油田群发电……截至今年上半年,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3.9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51.5%。与此同时,清洁能源消纳持续向好,2022年风电、光伏发电平均利用率分别为约97%和98%,较“十二五”末分别提升12个和9个百分点。——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提升走进江苏徐矿综合利用发电有限公司,两台循环流化床机组有序运行,厂区屋顶、车棚等处还分散布局了6500多块光伏板,贡献更多绿电。“通过改造,单台机组每年可节约动力煤近7000吨。”公司技术支持部副部长赵强说。新时代十年来,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深入推进。80%以上的煤电机组实施了节能改造,平均供电煤耗10年累计下降23克标准煤;90%以上的煤电机组实现了超低排放,电力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下降近90%。——绿色低碳技术支撑作用持续强化7月11日,我国最长二氧化碳输送管道——“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二氧化碳输送管道投运,首次使用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排量增压泵。新时代十年来,能源领域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量产单晶电池转化效率多次刷新世界纪录,百万千瓦级水电机组建造能力领跑全球,核电形成自主品牌的“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等三代大型先进压水堆技术,新型储能、氢能等前沿领域研发应用不断取得新进展,能源低碳转型的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继续加快推动能源科技自立自强,持续加强前沿性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完善能源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聚焦大容量风电、高效光伏、大容量储能、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制氢等重点领域和方向,开展集中攻关、技术突破和成果应用。降碳减污,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河北张家口,河钢集团全球首例120万吨氢冶金示范项目现场,一座120米高的氢气竖炉塔架巍然矗立。负责总体设计的中国五矿所属中冶京诚氢冶金工程总设计师赵志龙介绍,与传统碳冶金工艺相比,氢冶金工艺可减排七成的二氧化碳,“未来还要努力推进100%绿色氢气冶金,实现钢铁生产净零碳排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下大气力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节能增效,传统产业加快绿色转型今年4月,国内首个全装配式“摩天工厂”深圳坪山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一期竣工交付。通过采用装配式建造等技术,工期节省15%、水电节省20%、垃圾排放减少20%。印染车间,“产业大脑”助力绿色生产。“如今只需输入指令,机器便可精准调取对应染料,自动输送至对应染缸,减少染料浪费。”浙江迎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说。以节能、减排、增效为目标,各地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标准创新,传统产业绿色化水平全面提升。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家层面共创建绿色工厂3616家、绿色工业园区267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03家。——标本兼治,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对资源消耗量高、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行业实行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政策;对高耗能行业实施阶梯电价等差别化电价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变过多依赖增加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截至去年底,全国共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钢铁约3亿吨、水泥4亿吨、平板玻璃1.5亿重量箱。全国燃煤锅炉和窑炉从近50万台降低到目前不足10万台,减少燃煤使用量4亿多吨。——创新驱动,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湖北襄阳,总投资100亿元的新能源锂电池生产研发项目开工;江苏南京,紫金山实验室发布全球首个大网级网络操作系统;内蒙古呼和浩特,瞄准半导体单晶硅国产化进行科技攻关……把科技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动力和保障,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和“含绿量”显著提升。绿色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今年上半年,光伏电池、风力发电机组、水轮发电机组等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4.5%、48.1%、32.3%;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充电桩等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6.4%、53.1%。提升能效,运输更环保、出行更低碳交通运输行业是加快绿色发展的重点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新能源、智能化、数字化、轻量化交通装备,鼓励引导绿色出行”。新时代十年来,我国以提升交通运输装备能效水平为基础,以优化用能结构、提高组织效率为关键,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让运输更加环保、出行更加低碳。——运输结构持续优化“呜!”8月1日上午,62标准箱汽配零件货物搭乘渝甬班列,从重庆团结村车站出发驶向宁波舟山港北仑港区,后续将乘巨轮出海。“相比公路,铁路、水路在大宗货物和集装箱中长距离运输方面,运量大、能耗小、污染轻,铁水联运可以充分发挥这个比较优势。”宁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业务部负责人张周龙介绍,去年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完成145.2万标箱,节约燃油9200万升。河北唐山港曹妃甸港区,一辆辆电动重卡正排队充换电。“仅需5分钟便能完成换电,能源成本比燃油卡车降低近一半。”河北港口集团业务部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400辆电动卡车累计承运约1830万吨货物,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6万吨。新时代十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动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提高铁路、水路在综合运输中的承运比重,加快发展绿色物流,推进交通运输工具绿色转型。“十三五”期间,全国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由“十二五”末的236万标箱增长到687万标箱,年均增长23.8%,今年上半年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同比增长约9.4%。——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不断提升公路上,充电更便利。“暑假自驾游,尝试使用服务区的快充桩,半小时就能充70%的电,方便又快捷。”在申嘉湖高速嘉善服务区,上海市民王先生说。截至6月底,全国各类充电桩超过660万台,同比增加69.8%。码头边,岸电更普及。“船舶在靠港期间,不使用船舶柴油发动机,改用陆地电源向船体供电,能有效降低噪声、减少污染物排放。”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超九成高速公路覆盖充电设施,长江干线重点大型客运、商品汽车滚装和集装箱码头泊位岸电设施基本全覆盖,全国铁路电气化率达73.8%,我国着力推进绿色公路、绿色港口、绿色航道建设等工作,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绿色低碳出行渐成风尚一键开启步行导航,绿色的碳能量球不断变大……北京市交通委联合高德、百度等打造北京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平台,完善实时查询功能,并且增加了碳普惠功能。“截至6月底,平台碳普惠实名注册用户量突破350万。”高德地图绿色出行碳普惠项目总监赵毅说。软件升级,硬件换新。武汉提高新城区线网密度,力争到2025年公交专用道单向里程达到300公里;深圳大力推动慢行交通发展与建设,市民慢行出行占比提升至60%以上……各地加快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自行车专用道和行人步道等城市慢行系统建设,积极引导低碳出行。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乘坐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中占比达到72.5%。下一步将深入推进国家公交都市建设、城市绿色货运示范工程建设,加快推动出行方式低碳转型,不断构建清洁低碳的交通运输体系。“绿色低碳发展,这是潮流趋势,顺之者昌。”锚定建设美丽中国目标,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久久为功、持续发力,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必将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新篇章。
详情
2023-11-21
“里约三公约”主席国共同发布《〈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主席联合声明》
近日,中国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BD COP15)主席国,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UNCCD COP15)主席国科特迪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UNFCCC COP27)主席国埃及共同发布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主席联合声明》(以下简称《联合声明》)。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作为CBD COP15主席签署《联合声明》并发表视频致辞。黄润秋部长指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地退化与荒漠化加剧,给人类生存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这些挑战在成因和应对措施上密切关联,需要国际社会协同应对。近年来,“里约三公约”相关缔约方大会先后达成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巴黎协定》、“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等一系列雄心勃勃的里程碑成果,为全球协同应对土地、气候和生物多样性问题提供了契机和平台。全面有效落实这些成果,推动实现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各缔约方当前的首要任务。黄润秋呼吁各缔约方根据公约授权和任务规定,努力推进公约在土地、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各项目标,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确保人类和地球的可持续未来。《联合声明》的发布彰显了我作为CBD COP15主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领导力。《联合声明》文本以及黄润秋部长视频致辞已在《生物多样性公约》官网(https://www.cbd.int)发布。
详情
2023-11-21
习近平同美国总统拜登开始中美元首会晤
当地时间11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美国旧金山斐洛里庄园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中美元首会晤。习近平指出,我和总统先生上次会面是在巴厘岛,已经过去1年了。1年来发生了不少事情。世界走出了新冠疫情大流行,但疫情带来的巨大影响还在。世界经济开始复苏,但动力不足,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干扰,保护主义抬头,这些问题十分突出。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关系要放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这个大背景下来思考和谋划,为两国人民带来福祉,为人类进步展现担当。习近平指出,50多年来,中美关系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总是在曲折中向前发展。这么两个大国,不打交道是不行的,想改变对方是不切实际的,冲突对抗的后果是谁都不能承受的。我还是那个看法,大国竞争不是这个时代的底色,解决不了中美两国和世界面临的问题。这个地球容得下中美两国,我们各自的成功是彼此的机遇。中美两国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道路不同,这是客观现实。但是,只要双方坚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完全可以超越分歧,找到两个大国正确相处之道。我坚信,中美关系的前途是光明的。我和总统先生是中美关系的掌舵者,对人民、对世界、对历史都担负着沉甸甸的责任。我期待今天同总统先生就事关中美关系的战略性、全局性、方向性问题,事关世界和平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新的共识。习近平抵达中美元首会晤现场 拜登在下车处迎接中美元首会晤开始前 习近平同拜登握手合影
详情
2023-11-16
谢景海:共建绿色“一带一路” 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一座座水电站、风电站、光伏电站,一条条输油、输气管道,越来越智能通达的输电网络,让能源短缺不再是发展的瓶颈,让发展中国家绿色低碳发展的梦想得以点亮,成为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的绿洲、灯塔。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为破解全球绿色发展难题和完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作出了积极贡献,开辟了人类共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新路径。确立绿色理念,为绿色“一带一路”和全球生态文明提供了理论指导。中国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各个环节中,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共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中国与共建国家一道,将绿色理念作为指挥棒和红绿灯,指引各类生产要素参与绿色发展、环境保护,推动保障绿色发展与合作的制度、机制和法律体系构建,不断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中国通过分享和展示绿色发展理念和成效,增进了绿色发展共识,强化了绿色发展行动,为绿色“一带一路”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引导资本参与,为绿色“一带一路”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带来新范式。按照资本逻辑进行社会生产,是人类出现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中国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积极推进绿色金融市场双向开放,鼓励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在国际市场开展绿色融资,推动国内企业在共建国家设立聚焦绿色低碳领域的股权投资基金,广泛开展绿色产业投资合作。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决定落实“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进一步引导资本参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在中国推动下,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全过程很好地规范和限制资本对生态的扩张,激发和引导资本推动绿色发展、生态保护,打破资本逻辑对经济活动的支配,为破解全球范围内的资本与生态难题提供了新范式。坚持生态惠民,为绿色“一带一路”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正确的价值指引和方向。中国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目标,用生态产业、生态产品、环境改善来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让绿色发展成果实实在在惠及共建国家人民。一个个“小而美”“惠而实”的项目既是绿色工程、环保工程,更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这些项目帮助当地民众在改善环境的同时也改善了生活条件,增进了共建国家的绿色发展能力和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践行多边主义,为绿色“一带一路”和全球生态治理体系提供了公平机制。在当前的全球生态治理实践中,信任赤字严重,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无法取得广泛共识。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充分考虑合作方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生态环境要素等方面的差异,不搞生态霸权主义,不强推生态标准,不搞“零和博弈”,而是基于各方的诉求和实际情况,通过充分协商和深入交流,在实践中针对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等问题,共同研究创设规则,以生态之美描绘美美与共图景,以合作之力共创人类美好家园。中国积极承担全球生态责任,与共建国家实现绿色理念对接、绿色项目及环保标准对接与互认,形成了一些具有较强普适性的生态合作和治理规则标准,有效填补了全球生态治理体系的空白,为完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探索了更加公平的机制。建设共同家园,为绿色“一带一路”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明确了伟大目标。保护美丽地球,建设美丽家园,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绿色“一带一路”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共建国家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之路,极大增强了共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中国不是追求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过去10年,中国把自身的宝贵经验和成果分享给共建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探寻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站在了历史正确一边,符合时代进步的逻辑;中国把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两大理念作为绿色“一带一路”的目标和使命,在全球范围内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肩负起建设人类美好家园的伟大使命和目标。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长周期、跨国界、系统性的世界工程,过去10年的发展和成果只是序章。展望未来,中国将与共建国家一道,从新的历史起点再出发,勇扛历史重担,把准时代脉搏,实现绿色“一带一路”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推动人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详情
2023-11-14
第七届中德环境论坛在江苏太仓举行
11月1日,第七届中德环境论坛在江苏苏州太仓市举行,论坛的主题为“推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协同应对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气候变化”。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德国联邦环境、自然保护、核安全与消费者保护部(以下简称德国环境部)部长莱姆克,江苏省委副书记、省长许昆林出席论坛并致辞。
详情
2023-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