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速度不断加剧,国际社会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行动急需加速。2022年,近200个国家签署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GBF),承诺到2030年实现遏制和逆转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目标。尽管全球承诺宏大,但当前的进展远未达到预期,许多国家的实际行动与国际承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注意到,根据2025年2月18日发表在《自然生态与进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上的一项最新研究,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研究人员指出,距离2030年目标实现的五年倒计时已经开始,但全球的行动力度和目标实施却仍显不足,尤其是在国家级行动计划的落实上,挑战仍然重重。
上图: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六次会议(CBD COP16)于2024年10月21日至11月2日在哥伦比亚第三大城市卡利举行。此次会议上,各国政府将审查“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简称“昆蒙框架”)的执行情况。上图是在哥伦比亚举办的2024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BD COP16)的昆蒙框架角,©摄影:CBD COP16绿会代表Shawn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框架,签署国被要求在COP16大会之前提交修订版的《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NBSAPs),以融入GBF的目标和要求。这些计划应详细阐述各国如何落实生态恢复和保护目标。作者团队对这36个国家的行动计划进行了详细审查,发现大多数国家仅在数量上做出了承诺,却缺乏具体可操作的行动方案和详细的实施细节。他们指出,根据最新的评估结果,只有36个国家提交了行动计划,并且这些计划普遍未能达到GBF的要求。
哥伦比亚的自然保护地的情况。摄影:Shawn He(绿会COP16代表团@卡利·哥伦比亚)©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我们知道,《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协议》明确提出了两大核心目标:首先是到2030年,全球30%的退化生态系统必须得到有效恢复,这一目标被称为“生态恢复目标”(或目标2);其次是全球30%的陆地和海洋地区应纳入有效保护,以确保生物多样性得到保障,这一目标被称为“保护目标”(目标3)。无论是生态恢复还是保护,目标的核心在于通过科学选择和高效管理,恢复关键生态功能,防止物种灭绝,并促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稳定。然而,当前全球大多数国家在这两个目标的实现上都面临着重大挑战。
从各国行动计划的现状来看,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公约的缔约方需要提交《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NBSAPs),以将GBF的目标融入本国的具体行动方案中。但研究表明,至2025年初,总共只有36个国家提交了NBSAPs,而这些计划大多缺乏具体的执行细节,无法确保目标的顺利达成。特别是在生态恢复目标方面,只有9个国家明确承诺恢复特定比例的土地和海洋区域,其中包括中国、乌干达等少数国家。这些国家的承诺虽然积极,但具体的恢复措施和时间框架依然模糊,难以评估其实现的可能性。
在保护目标方面,情况略有改善。作者指出,36个提交计划的国家中,有22个国家为保护区域设定了具体的百分比目标,但只有14个国家承诺将至少30%的土地和海洋纳入保护,这一比例,还远低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际需求。问题在于,许多国家在设定保护目标时,往往忽视了自然保护区域的质量。许多计划仅关注面积的增加,而没有具体说明这些区域在恢复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功能等方面的实际作用。没有质量保证的数量目标,很可能会导致保护效果的低效。
作者本身是来自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他们重点对澳大利亚的承诺与不足进行了分析。澳大利亚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参与者,近年来不断强化其在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领导地位。2024年,澳大利亚曾主办了全球“自然正向峰会”,并宣称其生物多样性保护承诺符合《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协议》的目标。然而,他们的研究显示,澳大利亚的行动计划在实际执行上仍有很大欠缺。澳大利亚在生态恢复目标上并未设定具体的恢复比例,而是模糊地提到将恢复“优先退化区域”。这种笼统的表述缺乏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难以确保实际效果。另外,在保护目标方面,虽然澳大利亚承诺将30%的土地和海洋纳入保护,但未能详细说明如何选择、实施及监督这些保护措施,缺乏明确的行动方案和时间表。
澳大利亚全面恢复濒危物种需耗费1/4的GDP,该从何入手呢?
与此相比,斯洛文尼亚等国则在NBSAPs中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计划,明确界定了保护区域,并详细说明了选择保护区域的标准和实施步骤。这些国家的行动计划体现了更高的透明度和执行力,能够为全球其他国家提供宝贵的经验。
该研究团队指出,迫切需要提升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动。尽管“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已设定了明确的目标,但各国在落实这些目标方面的进展远未达到预期。五年后的2030年目标依然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问题的根源在于,许多国家的行动计划缺乏具体可量化的目标和实施细则,甚至在最基本的恢复和保护目标上,也未能提供足够的具体承诺。尤其是在生态恢复目标的执行方面,缺乏明确的恢复比例和恢复区域的选择标准,导致计划的执行性大打折扣。
澳大利亚的叶海龙(Leafy seadragons)。©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2023年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各国需要更加注重计划的质量,而非仅仅关注数量目标。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的质量是确保生物多样性恢复和生态功能有效改善的关键,而非简单的面积扩张。此外,国家层面的行动计划应更加注重可操作性和透明度,制定出清晰的时间表、实施步骤以及监测评估机制,以确保计划的顺利执行。
这篇文章在2025年2月17日发表,而这个时间节点,恰好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CBD)即将举办CBD COP16续会的前夕。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也将派代表赴罗马实地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