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论坛快讯23】“后疫情时代低碳转型发展”主题论坛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2021论坛快讯23】“后疫情时代低碳转型发展”主题论坛
作者: 论坛秘书处    来源: 论坛秘书处   编辑: 论坛秘书处  新闻时间:2021-07-14

        2021年7月13日下午,“后疫情时代低碳转型发展”主题论坛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2楼4会议室召开。本次论坛由北京林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贵州省外事办公室主办,贵州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承办,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特别支持。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由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省服务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贵州省外事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张汉林主持。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蔡朝林致欢迎辞。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科学司司长、前首席科学家刘健,越共中央经济部副部长杜玉安,世界贸易组织前副总干事易小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蒋庆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韩国忠清南道知事、减碳合作联盟亚太地区联合主席梁承晁,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骆有庆,日本地球环境战略研究机构首席研究员水野理等先后作主题发言。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温亚利、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谢屹、贵州财经大学大数据应用与经济学院院长杨杨、贵州大学林学院教授何跃军等进行小型研讨。会议还发布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0年排放差距报告》《2020年适应差距报告》《与自然和平相处》三份报告中文版,并举行了媒体互动活动。

        蔡朝林:贵州是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近年来,贵州省紧紧抓住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大力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统筹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走出了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低碳转型发展之路。贵州始终坚持低碳转型发展,绵绵用力筑牢绿色屏障,大力实施“绿色贵州”建设行动计划,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与时俱进完善绿色制度。贵州的发展之路,生动践行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危机往往蕴含着大调整、大机遇,后疫情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必将产生深刻变化,世界将更快的进入低碳化、智能化的生产模式。

        刘 健:在这次论坛上,我主要介绍《2020年排放差距报告》《2020年适应差距报告》《与自然和平相处》三个重要报告。第一个综合报告集中了全球25个环境评估的最新结果;第二个报告从技术、能力等方面测量我们现在的行动,距离实现巴黎目标还有多远?第三个报告讲述了环境污染带来远超二战不可逆的危害,这需要我们与环境和谐共处。这三个报告都提出了“转型”的要求,转型到“改善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和谐共处当中来,在疫情复苏之后走向低碳之路。首先要转型意识,然后转型社会经济和金融系统。这三个报告各有特点,也需要每个人的参与。我们希望这三份报告的中文版,能够为中国的决策者所用,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用,能够落实到行动当中。

        杜玉安:越南党和政府认为绿色转型需要合适的路线,考虑到各国不同的国情和国力,发达国家需要继续带头履行减排承诺,同时向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作为国际社会一员,越南在协调国内资源,调动并有效利用国际资源,协调经济社会发展路线与减排目标的基础上,有信心和决心实现有关国际承诺,提高公共投资分配效率,监测评估气候变化和绿色增长项目的中长期实施情况,为全球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易小准:WTO致力于促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而贸易往来与资源环境问题密切相关。如果在获取贸易红利的过程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那么就违背了WTO服务于全人类福祉的初衷。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眼光看,环境污染的外部性势必会带来更加严重的经济后果,并且遗祸我们的子孙后代。因此,WTO近年来将贸易环境问题作为其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当前,中国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过程中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不断的借鉴国际环保领域的先进经验。我相信,中国政府将继续恪守保护环境的承诺,在WTO的框架下,大力发展绿色贸易,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蒋庆哲:贵州省在生态环境保护上所做的努力有目共睹,其发展思路正是中国政府多年来倡导的发展模式的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在环境保护迫切需求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能很好改善环境与发展生产力。在跨流域、跨区域、跨国际的环境污染问题下,需要国家社会团结一致,携手应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绿色低碳发展研究方面,先后在2010年联合日本名古屋大学成立研究所,2019年成立中国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建设中国低碳发展高端智库,学校引导师生在生态发展领域进行学术研究,探讨生产要素市场绿色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今后,学校将继续加强相关学科和研究基地建设,与社会共同推进绿色发展研究,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涂瑞和:习近平主席宣布“双碳”目标,并庄严承诺中国将说到做到。这充分体现中国的政治决断、付诸于行动的坚决信心和决心,展示了中国在全球环境和气侯治理进程中的引领者身份和引领作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中国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双碳”目标始终给予高度关注和支持,期待中国继续大力做好国内生态环境保护、气侯、生态修复工作的同时,向国际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分享减污降碳、改善环境质量、修复生态促进绿色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和良好实践。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环境治理方面的能力建设,分享绿色低碳清洁的实用技术,共同努力去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梁承晁:忠清南道是韩国中西部的地方行政单位,是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要地,也是钢铁、显示器、石油、半导体等尖端产业的中心,在应对气侯危机、恢复干净整洁环境有现实需求。忠清南道于2017年起举行应对气侯危机的年度国际会议,2018年率先加入减碳合作联盟并加强国内外合作,2020年韩国通过“2050碳中和宣言”,引入环保能源投资业绩等评价指标,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可再生能源投资,期间关闭2座老旧火力发电厂,2021年进一步加强国家之间、地方政府之间的国际合作,开展碳中和等多议题讨论合作,并建议大家加入到减碳合作联盟当中来。应对气候危机,需要国家之间的合作,共同促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为推进安全清洁干净的地球而努力。

        骆有庆:中国林草建设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引下,林地与草地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愈发显著。北京林业大学主动对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积极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率先在全国成立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院,为“三北”工程、“天保”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作出重大贡献。与地方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80余项,全面助力地方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此外,我校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9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科教合作,传递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的正能量,并积极了解我国在减缓碳排放方面与其他国家的优势与差距,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应对全球性生态挑战,助力中国高质量发展。

        水野理:日本地球环境战略研究机构非常重视向日本公众发布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出版物,《2020年适应差距报告》翻译成日文将是我们在这一领域的又一个成功案例。该报告亮点在于通过搜集和评价各国在碳排放适应规划和执行方面的信息,让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各国碳排放情况。在翻译这份报告的时候有两点尤为突出:第一,大胆尝试,用统一的标准评价各国碳排放适应规划使用性问题;第二,这份报告阐明了碳排放适应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之间的联系,指出了各国在碳排放适应执行中的诸多挑战。

        温亚利:在中国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近年来,中国在森林生态建设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也取得了丰硕成果。现在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明确的,但是未来发展路径如何进一步明确,需要落到实处。对此,首先是要做好碳汇生产力计算,然后是强调转化机制,最后是构建碳金融市场体系。

        谢  屹: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低碳经济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相互影响的稳定三角结构。以美国黄石公园为例,基于自然资源的低碳经济活动及其收益,离不开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疫情的出现,使生物安全遭到破坏,以生态系统作为寄宿的病毒出现泄露,从而引发新一轮的生物安全。要恢复稳定三角结构,一是要有全球共识,认识到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对于低碳经济和低碳转型的重要性;二是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保护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三是要加强公众参与,形成协同治理模式;四是要运用科学技术和创新手段保证生态系统健康和安全;五是要进一步促进全球生命共同体的构建,升华全球共识,推动全球行动。

        杨  杨:在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绿色税制”的建立非常重要,建立“绿色税制”是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在我国已形成一系列税收相关的“组合拳”,比如说在资源税和生态环境税方面,我们已经进行了充分改革。此外,在资源开采、消费、流通、排放等环节也有税收的“组合拳”。2016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于2018年1月1日施行。环保税这一标志性的“绿色税收”的开征,标志着中国“绿色税制”建设进入到法治化、专业化和精细化阶段。

        何跃军:中央出台《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文件,是后疫情时代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迈出的最坚实一步。我们要理清生态产品概念,探索建立国家层面的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核算机制,推动地方创新探索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区域间生态补偿机制、国与国之间的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搭建生态补偿公共平台,实现区域间协作共赢。